高清同轴一线通传输器说明 (1)

网络高清摄像机

同轴一线通传输器

一、产品特点:

1、布线简单或者无需布线

高清同轴一线通传输器是一款将网络高清信号转换成可以在同轴线、网线、两芯线上传输的产品,解决了网络高清信号中短距离传输需通过光纤设备转换的困扰,简化工程安装,降低了工程成本,即插即用。或者现有模拟监控系统升级到网络高清最大的改变在于需要使用(或重新铺设)网线,而采用”高清同轴一线通传输器”可在不改变原有模拟系统布线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同轴线缆来传输网络高清信号,充分保护用户原有投资。

2、多点接入

仅使用一根同轴电缆,即可从线路节点上接入超过20路的百万高清视频,音频,报警控制信号,这将大大提高同轴电缆的复用水平,并为系统组建提供了足够的灵活便利性。

3、超远距离

无中继2000米超远距离传送网络高清信号,远远大于采用网线仅100米的传送距离,节省了接续交换机的费用,在SYV75-5同轴电缆2000米,TCP吞吐量仍可保持在30Mbps以上。

4、即装即用

无需辅助设备,无需调试的即插即用模式,使”高清同轴一线通传输器”可以即刻连接同轴电缆,并使用其具有传输高清网络视频信号的能力,大大简化工程安装,节约施工成本,真正实现即插即用,无需任何软硬件设置。

5、传输性能高

支持多路高清同时传送而无延时,仅对数字信号进行换介传输,无任何损害。

6、远程供电 

YX-8001TP型增设远程供电能力,中心端”高清同轴一线通传输器”可接入48V-70V直流供电,为500米内多台IP摄像机提供标准的12VDC直流供电,其实际效果等同于PoE网络供电,省却了摄像机本地取电的不便。

 

二、特性参数

 

产品型号:CX—8001T/CX-8001R 工作温度:-40
~80

供电电源:12DC 相对湿度:5%~95%,无凝结

最大功耗:1.6W   外形尺寸:110X65X25mm(LXWXH)

边接端口:RJ45*1,BNC*2   产品重量:60g

三、产品图片


 

 

 

四、拓扑图


 

 

 

 

 

 

 

 

 

 

 



公司名字:武汉九郎智业投资有限公司

地 址:汉阳区永丰乡玫瑰街安居苑4单元502室

网 址:www.whjiulang.com.

联 系 人:龚 锐

邮 箱: 785393738qq.com

电 话: 13986064237


 

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正文)

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含条文说明)

Code f0r engineering acceptance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GB50312-200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7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620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12–2007,自2007101日起实施。其中,第5.2.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00七年四月六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7号文件《关于印发00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对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CBT 50312—2000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由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编部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其他参编单位组成规范编写组共同编写完成的。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并展开了多项专题研究,认真总结了规范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加以补充完善和修改,广泛吸取国内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定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信息产业部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有关资料寄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6号,邮编:100080),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现代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张宜
张晓微
陈琪
成彦
朱立彤
刘侃
孙兰
李雪佩
张文才
温伯银
赵济安
瞿二澜
陈汉民

 

 

 

 

 

 

 

 

 

 

目次

1总则    4

2环境检查    4

3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5

4设备安装检验    7

5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8

6缆线终接    13

7工程电气测试    15

8管理系统验收    16

9工程验收    17

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附录)    19

附录A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    19

附录B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    20

附录C光纤链路测试方法    33

附录D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系统验收内容    35

附录E测试项目和技术指标含义    36

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条文说明)    37

 

1总则

1.0.1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实施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予本规范规定。

1·0.4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验收。

1.0.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工程验收前应进行自检测试、竣工验收测试工作。

1.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2环境检查

2.0.1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的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及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5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电信间、设备间的位置、面积、高度、通风、防火及环境温、湿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2建筑物进线间及入口设施的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引入管道与其他设施如电气、水、煤气、下水道等的位置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2引入缆线采用的敷设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线入口部位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检查采取排水及防止气、水、虫等进入的措施。

4进线间的位置、面积、高度、照明、电源、接地、防火、防水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3有关设施的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的抗震要求。

3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3.0.1器材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所用缆线和器材的品牌、型号、规格、数量、质量应在施工前进行检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相应的质量文件或证书,元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质量文件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进口设备和材料应具有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

3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4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5备品、备件及各类文件资料应齐全。

3.0.2配套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预埋金属线槽、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等表面涂覆或镀层应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

2室内管材采用金属管或塑料管时,其管身应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

金属管槽应根据工程环境要求做镀锌或其他防腐处理。塑料管槽必须采用阻燃管槽,外壁应具有阻燃标记。

3室外管道应按通信管道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4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

5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3.0.3缆线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使用的电缆和光缆型式、规格及缆线的防火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2缆线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外包装应注明型号和规格。

3缆线外包装和外护套需完整无损,当外包装损坏严重时,应测试合格后再在工程中使用。

4电缆应附有本批量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施工前应进行链路或信道的电气性能及缆线长度的抽验,并做测试记录。

5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如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查合格才允许使用。光纤检测完毕,光缆端头应密封固定,恢复外包装。

6光纤接插软线或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端的光纤连接器件端面应装配合适的保护盖帽。

2)光纤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明显的标记。

3.0.4连接器件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配线模块、信息插座模块及其他连接器件的部件应完整,电气和机械性能等指标符合相应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塑料材质应具有阻燃性能,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2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3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使用型式和数量、位置应与设计相符。

3.0.5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光、电缆配线设备的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光、电缆配线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3.0.6测试仪表和工具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事先对工程中需要使用的仪表和工具进行测试或检查,缆线测试仪表应附有相应检测机构的证明文件。

2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仪表应能测试相应类别工程的各种电气性能及传输特性,其精度符合相应要求。测试仪表的精度应按相应的鉴定规程和校准方法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经过相应计量部门校验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在有效期内使用。

3施工工具,如电缆或光缆的接续工具:剥线器、光缆切断器、光纤熔接机、光纤磨光机、卡接工具等必须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3.0.7现场尚无检测手段取得屏蔽布线系统所需的相关技术参数时,可将认证检测机构或生产厂家附有的技术报告作为检查依据。

3.0.8对绞电缆电气性能、机械特性、光缆传输性能及连接器件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经过测试与检查,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设备和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4设备安装检验

4·0·1机柜、机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3mm

2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不应有脱落及划痕,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3机柜、机架、配线设备箱体、电缆桥架及线槽等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应按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4.0.2各类配线部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2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4.0.3信息插座模块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信息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3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模块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4信息插座模块明装底盒的固定方法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而定。

5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6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业务类型。

7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4.0.4电缆桥架及线槽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2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4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

5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6金属桥架、线槽及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连接良好,安装牢固。

7采用吊顶支撑柱布放缆线时,支撑点宜避开地面沟槽和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4.0.5安装机柜、机架、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管、线槽、桥架使用的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就近接地,并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5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5.1缆线的敷设

5.1.1缆线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4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36cm,电信间宜为0.52m,设备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6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8倍。

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4)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

7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1)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并应符合表5.1.1-1的规定。

5.1.1-1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

条件

最小净距(mm)

380V<2kV·A 

380V25kV·A

380V>5kV·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30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②

10

80 

150 

注:①当380V电力电缆<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②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2)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表5.1.1-2的规定。

5.1.1—2综合布线电缆与其他机房最小净距

名称

最小净距(m)

名称

最小净距(m)

配电箱

1 

电梯机房

2 

变电室

2 

空调机房

2 

3)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见表5.1.1-3的规定。

5.1.1-3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mm)

垂直交叉净距(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500 

500 

热力管(包封)

300 

300 

给水管

150 

20 

煤气管

30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4)综合布线缆线宜单独敷设,与其他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缆线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对于有安全保密要求的工程,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保密规定。对于具有安全保密要求的缆线应采取独立的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

8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5.1.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5.1.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2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l0m处进行固定。

3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4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5.1.4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密封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应阻燃,缆线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5.1.5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执行。

5.2保护措施

5.2.1配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埋金属线槽保护要求:

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进出同一过路盒的预埋线槽均不应超过3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300mm。线槽路由中若包括过线盒和出线盒,截面高度宜在70l00mm范围内。

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30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过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3)过线盒盖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具有防灰与防水功能。

4)过线盒和接线盒盒盖应能抗压。

5)从金属线槽至信息插座模块接线盒间或金属线槽与金属钢管之间相连接时的缆线宜采用金属软管敷设。

2预埋暗管保护要求:

1)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50 mm,楼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25mm,室外管道进入建筑物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l00mrn

2)直线布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3)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有转弯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盒。

4)暗管管口应光滑,并加有护口保护,管口伸出部位宜为2550mm

5)至楼层电信间暗管的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处,弯头处的两端,每隔3m处应采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的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保护要求:

1)缆线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2m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宜小于300mm,与梁及其他障碍物交叉处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m

2)缆线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宜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采用金属走线柜包封,门应可开启。

3)直线段缆线桥架每超过1530m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

4)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支架或吊架: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转弯处。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lm

6)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槽直角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的10倍。

7)桥架和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4网络地板缆线敷设保护要求:

1)线槽之间应沟通。

5)至楼层电信间暗管的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处,弯头处的两端,每隔3m处应采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的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保护要求:

1)缆线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2m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宜小于300mm,与梁及其他障碍物交叉处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m

2)缆线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宜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采用金属走线柜包封,门应可开启。

3)直线段缆线桥架每超过1530m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

4)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支架或吊架: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转弯处。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lm

6)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槽直角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的10倍。

7)桥架和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4网络地板缆线敷设保护要求:

1)线槽之间应沟通。

2)线槽盖板应可开启。

3)主线槽的宽度宜在200400mm,支线槽宽度不宜小于70mm

4)可开启的线槽盖板与明装插座底盒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

5)地板块与线槽盖板应抗压、抗冲击和阻燃。

6)当网络地板具有防静电功能时,地板整体应接地。

7)网络地板板块间的金属线槽段与段之间应保持良好导通并接地。

5在架空活动地板下敷设缆线时,地板内净空应为150300mm。若空调采用下送风方式则地板内净高应为300500mm

6吊顶支撑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线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2.2当综合布线缆线与大楼弱电系统缆线采用同一线槽或桥架敷设时,子系统之间应采用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2.3干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缆线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

2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之间干线通道应沟通。

5.2.4建筑群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5.2.5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6缆线终接

6.0.1缆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是否正确。

2缆线中间不应有接头。

3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4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6.0.2对绞电缆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开长度。

2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6.0.2的规定。

两种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3 7类布线系统采用非RJ45方式终接时,连接图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4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器件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l0mm。屏蔽层不应用于受力的场合。

5对不同的屏蔽对绞线或屏蔽电缆,屏蔽层应采用不同的端接方法。应对编织层或金属箔与汇流导线进行有效的端接。

6每个286面板底盒宜终接2条对绞电缆或12芯/4芯光缆,不宜兼做过路盒使用。

6.0.3光缆终接与接续应采用下列方式:

1光纤与连接器件连接可采用尾纤熔接、现场研磨和机械连接方式。

2光纤与光纤接续可采用熔接和光连接子(机械)连接方式。

6.0.4光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光纤连接盘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盘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2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

3光纤连接盘面板应有标志。

4光纤连接损耗值,应符合表6.0.4的规定。

6.0.4光纤连接损耗值(dB)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0.3 

0.15 

0.3 

机械连接

  

0.3 

  

0.3 

6.0.5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跳线缆线和连接器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2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工程电气测试

7.0.1综合布线工程电气测试包括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项目应根据布线信道或链路的设计等级和布线系统的类别要求制定。各项测试结果应有详细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测试记录内容和形式宜符合表7.0.1—1和表7.0.1—2的要求。

7.0.1-1综合布线系统rll电缆(ftEtt/信道)性能指标测试记录

工程项目名称

  

序号

编号

内容

备注

电缆系统

地址号

缆线号

设备号

长度

接线图

衰减

近端串音

  

电缆屏蔽层连通情况

其他项目

  

  

  

  

  

  

  

  

  

  

  

  

  

  

  

  

  

  

  

  

  

  

  

  

  

  

  

  

  

  

  

  

  

  

  

  

  

  

  

  

  

  

  

  

  

  

  

  

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测试仪表精度

  

  

  

  

  

  

  

  

处理情况

  

  

  

  

  

  

  

  

7.0.1-I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光纤(链路/信道)性能指标测试记录

工程项171名称

 

序号

编号

光缆系统

备注

多模

单模

地址号

缆线号

设备号

850nm

1300nm 

13l0nm 

1550nm 

衰减(插入损耗)

长度

衰减(插人损耗)

长度

衰减(插入损耗)

长度

  

衰减(插入损耗)

长度

  

  

  

  

  

  

  

  

  

  

  

  

  

  

  

  

  

  

  

  

  

  

  

  

  

  

  

  

  

  

  

  

  

  

  

  

  

  

  

  

  

  

  

  

  

  

  

  

  

  

  

  

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测试仪表精度

  

  

  

  

  

  

  

  

  

处理情况

  

  

  

  

  

  

  

  

  

7.0.2对绞电缆及光纤布线系统的现场测试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能测试信道与链路的性能指标。

2应具有针对不同布线系统等级的相应精度,应考虑测试仪的功能、电源、使用方法等因素。

3测试仪精度应定期检测,每次现场测试前仪表厂家应出示测试仪的精度有效期限证明。

7.0.3测试仪表应具有测试结果的保存功能并提供输出端口,将所有存贮的测试数据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测试数据必须不被修改,并进行维护和文档管理。测试仪表应提供所有测试项目、概要和详细的报告。测试仪表宜提供汉化的通用人机界面。 

8管理系统验收

8.0.1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宜满足下列要求:

1管理系统级别的选择应符合设计要求。

2需要管理的每个组成部分均设置标签,并由唯一的标识符进行表示,标识符与标签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理系统的记录文档应详细完整并汉化,包括每个标识符相关信息、记录、报告、图纸等。

4不同级别的管理系统可采用通用电子表格、专用管理软件或电子配线设备等进行维护管理。

8.0.2综合布线管理系统的标识符与标签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标识符应包括安装场地、缆线终端位置、缆线管道、水平链路、主干缆线、连接器件、接地等类型的专用标识,系统中每一组件应指定一个唯一标识符。

2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所设置配线设备及信息点处均应设置标签。

3每根缆线应指定专用标识符,标在缆线的护套上或在距每一端护套300mm内设置标签,缆线的终接点应设置标签标记指定的专用标识符。

4接地体和接地导线应指定专用标识符,标签应设置在靠近导线和接地体的连接处的明显部位。

5根据设置的部位不同,可使用粘贴型、插入型或其他类型标签。标签表示内容应清晰,材质应符合工程应用环境要求,具有耐磨、抗恶劣环境、附着力强等性能。

6终接色标应符合缆线的布放要求,缆线两端终接点的色标颜色应一致。

8.0.3综合布线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管理信息记录和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记录应包括管道、缆线、连接器件及连接位置、接地等内容,各部分记录中应包括相应的标识符、类型、状态、位置等信息。

2报告应包括管道、安装场地、缆线、接地系统等内容,各部分报告中应包括相应的记录。

8.0.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如采用布线工程管理软件和电子配线设备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应按专项系统工程进行验收。

9工程验收

9.0.1竣工技术文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编制:

1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在工程验收以前,将工程竣工技术资料交给建设单位。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技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安装工程量。

2)工程说明。

3)设备、器材明细表。

4)竣工图纸。

5)测试记录(宜采用中文表示)

6)工程变更、检查记录及施工过程中,需更改设计或采取相关措施,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双方洽商记录。

7)随工验收记录。.

8)隐蔽工程签证。

9)工程决算。

3竣工技术文件要保证质量,做到外观整洁,内容齐全,数据准确。

9.0.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按本规范附录A所列项目、内容进行检验。检测结论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及工程验收的依据之一。

1系统工程安装质量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则被检项目检查结果为合格;被检项目的合格率为100%,则工程安装质量判为合格。

2系统性能检测中,对绞电缆布线链路、光纤信道应全部检测,竣工验收需要抽验时,抽样比例不低于10%,抽样点应包括最远布线点。

3系统性能检测单项合格判定:

1)如果一个被测项目的技术参数测试结果不合格,则该项目判为不合格。如果某一被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相应规定的差值在仪表准确度范围内,则该被测项目应判为合格。

2)按本规范附录B的指标要求,采用4对对绞电缆作为水平电缆或主干电缆,所组成的链路或信道有一项指标测试结果不合格,则该水平链路、信道或主干链路判为不合格。

3)主干布线大对数电缆中按4对对绞线对测试,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则判为不合格。

4)如果光纤信道测试结果不满足本规范附录C的指标要求,则该光纤信道判为不合格。

5)未通过检测的链路、信道的电缆线对或光纤信道可在修复后复检。

4竣工检测综合合格判定:

1)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无法修复的链路、信道或不合格线对数量有一项超过被测总数的1%,则判为不合格。

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信道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2)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被测总数的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应予以修复并复检。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如果大于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未通过,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若不合格比例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要求进行判定。

3)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合格;全部检测的结论为不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不合格。

5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检测,标签和标识按10%抽检,系统软件功能全部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则判为合格。

 

 

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附录)

 
 

附录A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

表A检验项目及内容

阶段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方式

  

施工前检查

1.环境要求

(1)土建施工情况:地面、墙面、门、电源插座及接地装置;(2)土建工艺:机房面积、预留孔洞;(3)施工电源;(4)地板铺设;(5)建筑物人口设施检查

施工前检查

  

2.器材检验

(1)外观检查;(2)型式、规格、数量;(3)电缆及连接器件电气性能测试;(4)光纤及连接器件特性测试;(5)测试仪表和工具的检验

  

3.安全、防火要求

(1)消防器材;(2)危险物的堆放;(3)预留孔洞防火措施

  

没备安装

1.电信间、设备间、设备机柜、机架

(1)规格、外观;(2)安装垂直、水平度;(3)油漆不得脱落标志完整齐全;(4)各种螺丝必须紧固;(5)抗震加固措施;(6)接地措施

随工检验

  

2.配线模块及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

(1)规格、位置、质量;(2)各种螺丝必须拧紧;

(3)标志齐全;(4)安装符合工艺要求;(5)屏蔽层可靠连接

  

电、光缆布放(楼内)

1.电缆桥架及线槽布放

(1)安装位置正确;(2)安装符合工艺要求;(3)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4)接地

  

2.缆线暗敷(包括暗管、线槽、地板下等方式)

(1)缆线规格、路由、位置;(2)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3)接地

隐蔽工程签证

  

电、光缆布放(楼间)

1.架空缆线

(1)吊线规格、架设位置、装设规格;(2)吊线垂度;(3)缆线规格;(4)卡、挂间隔;(5)缆线的引入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验

  

2.管道缆线

(1)使用管孔孔位;(2)缆线规格;(3)缆线走向;(4)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

隐蔽工程签证

  

3.埋式缆线

(1)缆线规格;(2)敷设位置、深度;(3)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4)回土夯实质量

  

4.通道缆线

(1)缆线规格;(2)安装位置,路由;(3)土建设计符合工艺要求

  

5.其他

(1)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间距;(2)进线室设施安装、施工质量

随工检验隐蔽工程签证

  

缆线终接

1.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

符合工艺要求

  

  

2.光纤连接器件

符合工艺要求

  

3.各类跳线

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验

  

4.配线模块

符合工艺要求

  

系统测试

1.工程电气性能测试

(1)连接图;(2)长度;(3)衰减;(4)近端串音;(5)近端串音功率和;(6)衰减串音比;(7)衰减串音比功率和;(8)等电平远端串音;(9)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10)回波损耗;(11)传播时延;(12)传播时延偏差;(13)插入损耗;(14)直流环路电阻;(15)设计中特殊规定的测试内容;(16)屏蔽层的导通

竣工检验

  

  

2.光纤特性测试

(1)衰减;(2)长度

  

管理系统

1.管理系统级别

符合设计要求

竣工检验

 
 

  

2.标识符与标签设置

(1)专用标识符类型及组成;(2)标签设置;(3)标签材质及色标

3.记录和报告

(1)记录信息;(2)报告;(3)工程图纸

工程总验收

1.竣工技术文件

2.工程验收评价

清点、交接技术文件

考核工程质量,确认验收结果

             

注:系统测试内容的验收亦可在随工中进行检验。

附录B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

B.0.1 3类和5类布线系统按照基本链路和信道进行测试,5e类和6类布线系统按照永久链路和信道进行测试,测试按图B.0.1-1~图B.0.1-3进行连接。

 

 

 

 

1基本链路连接模型应符合图B.0.1-1的方式。

2永久链路连接模型:适用于测试固定链路(水平电缆及相关连接器件)性能。链路连接应符合图B.0.1—2的方式。

3信道连接模型:在永久链路连接模型的基础上,包括TI作区和电信间的设备电缆和跳线在内的整体信道性能。信道连接应符合图B.0.1-3方式。

A一工作区终端设备电缆;B—cP缆线;c一水平缆线;D-配线设备连接跳线;E一配线设备到设备连接电缆B+C≤90m A+D+E≤10m

信道包括:最长90m的水平缆线、信息插座模块、集合点、电信间的配线设备、跳线、设备线缆在内,总长不得大于100m。

B.0.2 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1接线图的测试,主要测试水平电缆终接在工作区或电信间配线设备的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的安装连接正确或错误。正确的线对组合为:1/2、3/6、4/5、7/8,分为非屏蔽和屏蔽两类,对于非RJ45的连接方式按相关规定要求列出结果。

布线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正确或不正确的连接图测试情况,具体如图B.0.2所示。

2布线链路及信道缆线长度应在测试连接图所要求的极限长度范围之内。

B.0.3 3类和5类水平链路及信道测试项目及性能指标应符合表B.0.3-1和表B.0.3-2的要求(测试条件为环境温度20)。

 
 

表B.0.3-1 3类水平链路及信道性能指标

频率(MHz)

基本链路性能指标

信道性能指标

近端串音(dB)

衰减(dB)

近端串音(dB)

衰减(dB)

1.00

40.1

3.2

39.1

4.2

4.00

30.7

6.1

29.3

7.3

8.00

25.9

8.8

24.3

10.2

10.00

24.3

10.0

22.7

11.5

16.00

21.0

13.2

19.3

14.9

长度(m)

94

100

           

 
 

表B.0.3-2 5类水平链路及信道性能指标

频率(MHz)

基本链路性能指标

信道性能指标

近端串音(dB)

衰减(dB)

近端串音(dB)

衰减(dB)

1.00

60.0

2.1

60.0

2.5

4.00

51.8

4.0

50.6

4.5

8.00

47.1

5.7

45.6

6.3

10.00

45.5

6.3

44.0

7.0

16.00

42.3

8.2

40.6

9.2

20.00

40.7

9.2

39.0

10.3

25.00

39.1

10.3

37.4

11.4

31.25

37.6

11.5

35.7

12.8

62.50

32.7

16.7

30.6

18.5

100.00

29.3

21.6

27.1

24.0

长度(m)

94

100

注:基本链路长度为94m,包括90m水平缆线及4m测试仪表的测试电缆长度,在基本链路中不包括CP点。

B.0.4 5e类、6类和7类信道测试项目及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测试条件为环境温度20)。

1回波损耗(RL):只在布线系统中的CDEF级采用,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B.0.4-1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2所列关键频率的回波损耗建议值。

表B.0.4-1信道回波损耗值

级别

频率(MHz)

最小回波损耗(dB)

C

l≤t≤16

15.0

D

1≤f<20

17.0

20≤f≤100

30一10 lg(f)

E

1≤f<l0

19.0

10≤f<40

24—5 lg(f)

40≤f<250

32—10 lg(f)

F

1≤f<10

19.0

10≤f<40

24—5 lg(f)

40≤f<251.2

32—10l lg(f)

251.2≤f≤600

8.0

表B.0.4-2信道回波损耗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回波损耗(dB)

C级

D级

E级

F级

1

15.0

17.0

19.0

19.0

16

15.0

17.0

18.0

18.0

100

  

10.0

12.0

12.0

250

  

  

8.0

8.0

600

  

  

  

8.0

2 插入损耗(IL):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插入损耗值应符合表B.0.4-3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4所列关键频率的插入损耗建议值。

表B.0.4-3信道插入损耗值

级别

频率(MHz)

最大插入损耗(dB)

  

A

f=0.1

16.0

  

B

f=0.1

5.5

  

f=1

5.8

  

C

 1≤f≤16

1.05×(3.23√,)+4×0.2

D

 1≤f≤100

1.05×(1.9108仃+0.0222×,+0.2/√f)+4×0.04×√f

E

 1≤f≤250

1.05×(1.82√7+0.0169×厂+0.25/√f)+4X 0.02×√f

F

 1≤f≤600

1.05×(1.8仃+0.01×f+0.2/√f)+4X0.02×√f

           

注:插入损耗(IL)的计算值小于4.0dB时均按4.0dB考虑。

表B.0.4-4信道插入损耗建议值

频率

最大插入损耗(dB)

(MHz)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0.1

16.0

5.5

  

  

  

  

1

  

5.8

4.2

4.0

4.0

4.0

16

  

  

14.4

9.1

8.3

8.1

100

  

  

  

24.0

21.7

20.8

250

  

  

  

  

35.9

33.8

600

  

  

  

  

  

54.6

3近端串音(NEXT):在布线系统信道的两端,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值均应符合表B.0.4-5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6所列关键频率的近端串音建议值。

表B.0.4-5信道近端串音值

注:N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N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B.0.4-6信道近端串音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小NEXT(dB)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0.1

27.0

40.0

  

  

  

  

1

  

25.0

39.1

60.0

65.0

65.0

16

  

  

19.4

43.6

53.2

65.0

100

  

  

  

30.1

39.9

62.9

250

  

  

  

  

33.1

56.9

600

  

  

  

  

  

51.2

4近端串音功率N(PS N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 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最小PS NEXT值应符合表B.0.4-7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8所列关键频率的近端串音功率和建议值。

表B.0.4-7信道PS NEXT值

注:PSN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

PS N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

表B.0.4-8信道PS NEXT建议值

频率

最小PSNEXT(dB)

(MHz)

D级

E级

F级

1

57.0

62.0

62.0

16

40.6

50.6

62.0

100

27.1

37.1

59.9

250

  

30.2

53.9

600

  

  

48.2

5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串音比(ACR):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B.0.4-9所列关键频率的ACR建议值。

线对i与k间衰减串音比的计算公式:

ACRik=NEXTik—Ilk   (B.0.4-1)

式中i——线对号;k——线对号;NEXTi。——线对i与线对k间的近端串音;

IL。——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B.0.4-9信道ACR建议值

频率

最小ACR(dB)

(MHz)

D级

E级

F级

1

56.0

6I.0

61.0

16

34.5

44.9

56.9

100

6.1

18.2

42.1

250

  

—2.8

23.1

600

  

  

—3.4

6 ACR功率和(PS ACR):为近端串音功率和与插入损耗之间的差值,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 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B.0.4-10所列关键频率的PS ACR建议值。

线对k的ACR功率和的计算公式:

PS ACRk—PS NEXTk—ILk(B.0.4 2)

式中k——线对号;

PS NEXTt——线对k的近端串音功率和;

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B.0.4-10信道PS ACR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PSACR(dB)

D级

E级

F级

1

53.0

58.0

58.0

16

31.5

42.3

53.9

100

3.1

15.4

39.1

250

  

—5.8

20.1

600

  

  

—6.4

7线对与线对之间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为远端串音与插入损耗之间的差值,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ELFEXT数值应符合表B.0.4—11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12所列关键频率的ELFEXT建议值。

注:①与测量的近端串音FIT值对应的Eu、ExT值若大于70.0dB则仅供参考ELF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

ELF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B·0·4-12信道ELFEXT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小ELFEXT(dB)

D级

E级

F级

1

57.4

63.3

65.0

16

33.3

39.2

57.5

100

17.4

23.3

44.4

250

  

15.3

37.8

600

  

  

31.3

8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 ELFEXT):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PS ELFEXT数值应符合表B.0.4—13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14所列关键频率的PS ELFEXT建议值。

表B.0.4-13信道PS ELFEXT值

级别

频率(MHz)

最小PS ELFEXT(dB)

D

1≤f≤100

—2019E]0必三磐+4×10型学]

E

1≤f≤250

—2019El0业三烨+4X 10型三磐]

F

1≤f≤600

—2019El0掣+4X10咩]

注:①与测量的远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PS ELFEXT值若大于70.0dB则仅供参考。PS ELF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PS ELF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

表B.0.4-14信道PS ELFEXT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PSELFEXT(dB)+

D级

E级

F级

1

54.4

60.3

62.0

16

30.3

36.2

54.5

100

14.4

20.3

41.4

250

  

12.3

34.8

600

  

  

28.3

9直流(D.C.)环路电阻: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应符合表B.0.4-15的规定。

表B.0.4-15信道直流环路电阻

最大直流环路电阻(Ω)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560

170

40

25

25

25

10传播时延: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传播时延应符合表B.0.4-16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4-17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B.0.4-16信道传播时延

级别

频率(MHz)

最大传播时延(us)

A

f=0.1

20.000

B

0.1≤f≤1

5.000

C

1≤f≤16

0.534+0.036/√f +4×0.0025

D

1≤f≤100

0.534+0.036/√f 7+4×0.0025

E

1≤f≤250

0.534+0.036/√f+4×0.0025

F

1≤f≤600

0.534+0.036/√f +4×0.0025

表B.0.4-17信道传播时延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大传播时延(us)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0.1

20.000

5.000

  

  

  

  

1

  

5.000

0.580

0.580

0.580

0.580

16

  

  

0.553

0.553

0.553

0.553

100

  

  

  

0.548

0.548

0.548

250

  

  

  

  

0.546

0.546

600

  

  

  

  

  

0.545

11传播时延偏差:布线系统信道所有线对间的传播时延偏差应符合表B.0.4-18的规定。

表B.0.4-18信道传播时延偏差

等级

频率(MHz)

最大时延偏差(s)

A

f=0.1

  

B

0.1≤f≤1

  

C

1≤f≤16

0.050

D

1≤f≤100

0.050

E

1≤f≤50

0.050

F

1≤f%600

0.030

注:0.050为0.045+4X 0.00125计算结果。0.030为0.025+4X0.00125计算结果。

B.0.5 5e类、6类和7类永久链路或CP链路测试项目及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1回波损耗(RL):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B.0.5-1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2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B.0.5-1永久链路或CP链路回波损耗值

级别

频率(MHz)

最小回波损耗(dB)

C

1≤f≤16

15.0

D

1≤f<20

19.0

20≤f≤100

32—10 lg(f)

E

1≤f%10

21.0

10≤f<40

26—5 lg(f)

40≤f≤250

34—10 lg(f)

F

1≤f<10

21.0

10≤f<40

26—5 19(f)

40≤f<251.2

34—10 lg(f)

251.2≤f≤600

10.0

表B.0.5-2永久链路回波损耗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小回波损耗(dB)

C级

D级

E级

F级

1

15.0

19.0

21.0

21.0

16

15.0

19.0

20.0

20.0

100

  

12.0

14.0

14.0

250

  

  

10.0

10.0

600

  

  

  

10.0

2插入损耗(IL):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插入损耗值应符合表B.0.5-3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4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注:插入损耗(IL)计算值小于4.0dB时均按4.0dB考虑。

L=LFc+LceY

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y——cP电缆衰减(dB/m)与固定水平电缆衰减(dB/m)比值;n=2对于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一3对于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表B.0.5-4永久链路插入损耗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NEXT(dB)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0.1

16.5

5.5

  

  

  

  

1

  

5.8

4.0

4.0

4.0

4.0

16

  

  

12.2

7.7

7.1

6.9

100

  

  

  

20.4

18.5

17.7

250

  

  

  

  

30.7

28.8

600

  

  

  

  

  

46.6

 
 

3近端串音(NExT):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近端串音值应符合表B.0.5-5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6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B.0.5-5永久链路或CP链路近端串音值

注:N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N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B.0.5-6永久链路近端串音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小NEXT(dB)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0.1

27.0

40.0

  

  

  

  

1

  

25.0

40.1

60.0

65.0

65.0

16

  

  

21.1

45.2

54.6

65.0

100

  

  

  

32.3

41.8

65.0

250

  

  

  

  

35.3

60.4

600

  

  

  

  

  

54.7

4近端串音功率和(PS N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近端串音功率和值应符合表B.0.5-7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8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B.0.5-7永久链路或CP链路近端串音功率和值

 

 

 

 

注:PSN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

PSN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

表B.0.5-8永久链路近端串音功率和参考值

频率

(MHz)

最小PS NEXT(dB)

D级

E级

F级

1

57.0

62.0

62.0

16

42.2

52.2

62.0

100

29.3

39.3

62.0

250

  

32.7

57.4

600

  

  

51.7

5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串音比(ACR):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B.0.5-9所列关键频率的ACR建议值。线对i与线对k间ACR值的计算公式:

ACRik=NEXTik—Ilk    (B.0.5-1)

式中i——线对号;k一线对号;NEXTik一线对i与线对k间的近端串音;ILk一一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B.0.5-9永久链路ACR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ACR(dB)

D级

E级

F级

1

56.0

61.0

61.0

16

37.5

47.5

58.1

100

11.9

23.3

47.3

250

  

4.7

31.6

600

  

  

8.1

6 ACR功率和(PS ACR):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PS 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B.0.5-10所列关键频率的PS ACR建议值。

线对k的PS ACR值计算公式:

PS ACRk=PS NEXTk—Ilk   (B.0.5-2)

式中k——线对号;PS NEXTk——线对k的近端串音功率和;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B.0.5-10永久链路PS ACR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小PSACR(dB)

D级

E级

F级

1

53.0

58.0

58.0

16

34.5

45.1

55.1

100

8.9

20.8

44.3

250

  

2.0

28.6

600

  

  

5.1

7线对与线对之间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等电平远端串音值应符合表B.0.5—11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12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B.0.5-11永久链路或CP链路等电平远端串音值

注:n-2对于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于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①与测量的远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ELFEXT值若大于70.0dB则仅供参考。

ELF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

ELF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B.0.5-12永久链路等电平远端串音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小ELFEXT(dB)

D级

E级

F级

1

58.6

64.2

65.0

16

34.5

40.1

59.3

100

18.6

24.2

46.0

250

  

16.2

39.2

600

  

  

32.6

8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 ELFEXT):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PS ELFEXT值应符合表B.0.5-13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14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B.0.5-13永久链路或CP链路PS ELFEXT值

注:n-2对于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于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①与测量的远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Eu砸xT值若大于70.odB则仅供参考。

PS ELF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

PS ELF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

表B.0.5-14永久链路PS ELFEXT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小PS ELFEXT(dB)

D级

E级

F级

1

55.6

61.2

62.0

16

31.5

37.1

56.3

100

15.6

21.2

43.0

250

  

13.2

36.2

600

  

  

29.6

9直流(DC)环路电阻: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应符合表B.0.5—15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16所列的建议值。

表B.0.5-15永久链路或CP链路直流环路电阻值

级别

最大直流环路电阻(n)

A

530

B

140

C

34

D

(L/100)×22+n×0.4

E

(L/100)×22+n×0.4

F

(L/100)×22+n×0.4

注:L= LFC +LcpY

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n-2对于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于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Y一CP电缆衰减(dB/m)与固定水平电缆衰减(dB/m)比值。

表B.0.5-16永久链路直流环路电阻建议值

最大直流环路电阻(Ω)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530

140

34

21

21

21

10传播时延: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传播时延应符合表B.0.5-17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18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B.0.5-17永久链路或CP链路传播时延值

级别

频率(MHz)

最大传播时延(us)

  

A

f=0.1

19.400

  

B

0.1≤f<1

4.400

  

C

1≤f≤16

(L/100)×(o.534+o.036/√f)+n×0.0025

  

D

1≤f≤100

(L/100)×(o.534+0.036/√f)+n×0.0025

E

1≤f≤250

(L/100)×(o.534+0.036A/√f)+nX 0.0025

F

1≤f≤600

(L/100)×(o.534+0.036/√f)+n×0.0025

           

注:L= LFC +Lcp

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n-2对于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于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表B.0.5-18永久链路传播时延建议值

频率

(MHz)

最大传播时延(us)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0.1

19.400

4.400

  

  

  

  

1

  

4.400

0.521

0.521

0.521

0.521

16

  

  

0.496

0.496

0.496

0.496

100

  

  

  

0.491

0.491

0.491

250

  

  

  

  

0.490

0.490

600

  

  

  

  

  

0.489

11传播时延偏差: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所有线对间的传播时延偏差应符合表B.0.5-19的规定,并可参考表B.0.5-20所列的建议值。

表B.0.5-19永久链路或CP链路传播时延偏差

级别

频率(MHz)

最大时延偏差(us)

A

f=0.1

  

B

0.1≤f≤1

  

C

1≤f≤16

(L/l00)×o.045+n×0.00125

D

14≤f≤l00

(L/100)×0.045+”×0.00125

E

1≤f≤250

(L/100)×0.045+n×0.00125

F

1≤f≤600

(L/100)×0.025+n×0.00125

       

注:L= LFC +Lcp

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n-2对于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于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表B.0.5-20永久链路传播时延偏差建议值

等级

频率(MHz)

最大时延偏差(us)

A

F=0.1

  

B

0.1≤f≤1

  

C

1≤f≤16

0.044

D

1≤f≤100

0.044

E

1≤f≤250

0.044

F

14f≤600

0.026

注:0.044为0.9×0.045+3×0.00125计算结果。

0.026为0.9×0.025+3×0.00125计算结果。

B·0.6所有电缆的链路和信道测试结果应有记录,记录在管理系统中并纳入文档管理。

 
 

附录C光纤链路测试方法

C.0.1测试前应对所有的光连接器件进行清洗,并将测试接收器校准至零位。

C.0.2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在施工前进行器材检验时,一般检查光纤的连通性,必要时宜采用光纤损耗测试仪(稳定光源和光功率计组合)对光纤链路的插入损耗和光纤长度进行测试。

2对光纤链路(包括光纤、连接器件和熔接点)的衰减进行测试,同时测试光跳线的衰减值可作为设备连接光缆的衰减参考值,整个光纤信道的衰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C.0.3测试应按图C.0.3进行连接。

1在两端对光纤逐根进行双向(收与发)测试,连接方式见图C.0.3。

注:光连接器件可以为工作区TO、电信间FD、设备间BD、CD的SC、ST、sFF连接器件。

2光缆可以为水平光缆、建筑物主干光缆和建筑群主干光缆。

3光纤链路中不包括光跳线在内。

C.0.4布线系统所采用光纤的性能指标及光纤信道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同类型的光缆在标称的波长,每公里的最大衰减值应符合表C.0.4的规定。

表C.0.4光缆衰减

最大光缆衰减(dB/km)

项目

OM1,OM2及OM3多模

OSl单模

波长

850 nm

1300 nm

1310 nm

1550 nm

衰减

3.5

1.5

1.0

1.0

C.0.5光缆布线信道在规定的传输窗口测量出的最大光衰减(介入损耗)应不超过表C.0.5的规定,该指标已包括接头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

表C.0.5光缆信道衰减范围

级别

最大信道衰减(dB)

单模

多模

1310nm

1550rim

850nm

1300nm

OF-300

1.80

1.80

2.55

1.95

OF-500

2.00

2.00

3.25

2.25

OF-2000

3.50

3.50

8.50

4.50

注:每个连接处的衰减值最大为1.5 dB。

C·0.6光纤链路的插入损耗极限值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光纤链路损耗=光纤损耗+连接器件损耗+光纤连接点损耗   (C.0.6—1)

光纤损耗=光纤损耗系数(dB/km)×光纤长度(km)   (C.0.6—2)

连接器件损耗=连接器件损耗/个×连接器件个数   (C.0.6-3)

光纤连接点损耗=光纤连接点损耗/个×光纤连接点个数   (C.0.6-4)

表C.0.6光纤链路损耗参考值

种类

工作波长(nm)

衰减系数(dB/km)

多模光纤

850

3.5

多模光纤

1300

1.5

单模室外光纤

1310

0.5

单模室外光纤

1550

0.5

单模室内光纤

1310

1.0

单模室内光纤

1550

1.0

连接器件衰减

0.75dB

光纤连接点衰减

0.3 dB

C·0·7所有光纤链路测试结果应有记录,记录在管理系统中并纳入文档管理。

附录D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系统验收内容

D.0.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技术管理涉及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入口设施、缆线管道与传输介质、配线连接器件及接地等各方面,根据布线系统的复杂程度分为以下4级:

1一级管理:针对单一电信间或设备间的系统。

2二级管理:针对同一建筑物内多个电信间或设备间的系统。

3三级管理:针对同一建筑群内多栋建筑物的系统,包括建筑物内部及外部系统。

4四级管理:针对多个建筑群的系统。

5管理系统的设计应使系统可在无需改变已有标识符和标签的情况下升级和扩充。

D·0·2综合布线系统应在需要管理的各个部位设置标签,分配由不同长度的编码和数字组成的标识符,以表示相关的管理信息。

1标识符可由数字、英文字母、汉语拼音或其他字符组成,布线系统内各同类型的器件与缆线的标识符应具有同样特征(相同数量的字母和数字等)。

2标签的选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1)选用粘贴型标签时,缆线应采用环套型标签,标签在缆线上至少应缠绕一圈或一圈半,配线设备和其他设施应采用扁平型标签;

2)标签衬底应耐用,可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可将民用标签应用于综合布线工程;插入型标签应设置在明显位置、固定牢固;

3)不同颜色的配线设备之间应采用相应的跳线进行连接,色标的规定及应用场合宜符合下列要求(图D.0.2):

1)橙色——用于分界点,连接入口设施与外部网络的配续设备。

2)绿色——用于建筑物分界点,连接入口设施与建筑群的配线设备。

3)紫色——用于与信息通信设施PBX、计算机网络、传输等设备)连接的配线设备。

4)白色——用于连接建筑物内主干缆线的配线设备(一级

5)灰色——用于连接建筑物内主干缆线的配线设备(二级主干)。

6)棕色——用于连接建筑群主干缆线的配线设备。

7)蓝色——用于连接水平缆线的配线设备。

8)黄色——用于报警、安全等其他线路。

9)红色——预留备用。

4系统中所使用的区分不同服务的色标应保持一致,对于不同性能缆线级别所连接的配线设备,可用加强颜色或适当的标记加以区分。

D.0.3记录信息包括所需信息和任选信息,各部位相互间接口信息应统一。

1管线记录包括管道的标识符、类型、填充率、接地等内容。

2缆线记录包括缆线标识符、缆线类型、连接状态、线对连接位置、缆线占用管道类型、缆线长度、接地等内容。

3连接器件及连接位置记录包括相应标识符、安装场地、连接器件类型、连接器件位置、连接方式、接地等内容。

4接地记录包括接地体与接地导线标识符、接地电阻值、接地导线类型、接地体安装位置、接地体与接地导线连接状态、导线长度、接地体测量日期等内容。

D.0.4报告可由一组记录或多组连续信息组成,以不同格式介绍记录中的信息。报告应包括相应记录、补充信息和其他信息等内容。

D.0.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竣工图纸应包括说明及设计系统图、反映各部分设备安装情况的施工图。竣工图纸应表示以下内容:

1安装场地和布线管道的位置、尺寸、标识符等。

2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等安装场地的平面图或剖面图及信息插座模块安装位置。

3缆线布放路径、弯曲半径、孔洞、连接方法及尺寸等。

附录E测试项目和技术指标含义

E·o·1综合布线系统对绞线永久链路或信道测试项目及技术指标的含义如下:

1接线图:测试布线链路有无终接错误的一项基本检查,测试的接线图显示出所测每条8芯电缆与配线模块接线端子的连接实际状态。

2衰减:由于绝缘损耗、阻抗不匹配、连接电阻等因素,信号沿链路传输损失的能量为衰减。

传输衰减主要测试传输信号在每个线对两端间传输损耗值及同一条电缆内所有线对中最差线对的衰减量,相对于所允许的最大衰减值的差值。

3近端串音(NEXT):近端串扰值(dB)和导致该串扰的发送信号(参考值定为o)之差值为近端串扰损耗。

在一条链路中处于线缆一侧的某发送线对,对于同侧的其他相邻(接收)线对通过电磁感应所造成的信号耦合(由发射机在近端传送信号,在相邻线对近端测出的不良信号耦合)为近端串扰。

4近端串音功率5N(PS NEXT):在4对对绞电缆一侧测量3个相邻线对对某线对近端串扰总和(所有近端干扰信号同时工作时,在接收线对上形成的组合串扰)。

5衰减串音比值(ACR):在受相邻发送信号线对串扰的线对上,其串扰损耗(NEXT)与本线对传输信号衰减值(A)的差值。

6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某线对上远端串扰损耗与该线路传输信号衰减的差值。

从链路或信道近端线缆的一个线对发送信号,经过线路衰减从链路远端干扰相邻接收线对(由发射机在远端传送信号,在相邻线对近端测出的不良信号耦合)为远端串音(FEXT)。

7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 ELFEXT):在4对对绞电缆一侧测量3个相邻线对对某线对远端串扰总和(所有远端干扰信号同时工作,在接收线对上形成的组合串扰)。

8回波损耗(RL):由于链路或信道特性阻抗偏离标准值导致功率反射而引起(布线系统中阻抗不匹配产生的反射能量)。由输出线对的信号幅度和该线对所构成的链路上反射回来的信号幅度的差值导出。

9传播时延:信号从链路或信道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0传播时延偏差:以同一缆线中信号传播时延最小的线对作为参考,其余线对与参考线对时延差值(最快线对与最慢线对信号传输时延的差值)。

11插入损耗:发射机与接受机之间插入电缆或元器件产生的信号损耗。通常指衰减。

 

 

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条文说明)

 1总则

1.0.1综合布线系统在建筑与建筑群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如果工程存在施工质量间题,将给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造成潜在的隐患,影响信息的传送。因此制定本规范,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和验收提供判断是否合格的标准,提出切实可行的验收要求,从而起到确保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质量的作用。

1.0.5本规范规定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测试形式,其中自检测试由施工单位进行,主要验证布线系统的连通性和终接的正确性;竣工验收测试则由测试部门根据工程的类别,按布线系统标准规定的连接方式完成性能指标参数的测试。

1.0.6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配套使用,此外,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还涉及其他标准规范,如:《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GB 50374等。

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要求采用国际标准时,应按要求采用适用的国际标准,但不应低于本规范规定。以下国际标准可供参考:

《用户建筑综合布线》ISOIEC 11801

《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EIATIA 568

《商业建筑电信布线安装标准))EIATIA 569

《商业建筑通信基础结构管理规范》EIATIA 606

《商业建筑通信接地要求》EIATIA 607

《信息系统通用布线标准》EN 50173

《信息系统布线安装标准}EN 50174

2环境检查

2.0.1本规范只对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环境检查提出规定。如果电信间安装有源设备(集线器、局域网交换机等)、设备间安装计算机主机、电话交换机、传输等设备时,建筑物的环境条件应按上述系统设备的安装工艺设计要求进行检查。

电信间、设备间安装设备所需要的交流供电系统和接地装置及预埋的暗管、线槽应由工艺设计提出要求,在土建工程中实施;

设备的直流供电系统及UPS供电系统应另立项目实施,并按各系统要求进行工艺设计。设备供电系统均按工艺设计要求进行验收。

2.0.2本规范只对建筑物涉及综合布线系统的进线间及入口设施检查提出规定。进线间的设置、引入管道和孔洞的封堵、引入缆线的排列布放等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GB 50379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检查。

3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3.0.1本条对器材检验的一般要求做出了规定。

1器材应具备的质量文件或证书包括产品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或出厂合格证)、国家指定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认证标志、认证证书、质量保证书等。工程具体要求可由建设单位、工程监理部门、施工单位、生产厂家等共同商讨确定。

3.0.3本条对缆线的检验要求做出了规定。

2缆线识别标记包括缆线标志和标签。

缆线标志:在缆线的护套上以不大于lm的间隔印有生产厂厂名或代号,缆线型号及生产年份。以lm的间距印有以m为单位的长度标志。

标签:应在每根成品缆线所附的标签或在产品的包装外给出下列信息:

制造厂名及商标;电缆型号;电缆长度(m);毛重(kg);出厂编号;制造日期。

4电气性能抽验可使用现场电缆测试仪对电缆长度、衰减、近端串音等技术指标进行测试。

应从本批量对绞电缆中的任意三盘中各截出90m长度,加上工程中所选用的连接器件按永久链路测试模型进行抽样测试。如按照信道连接模型进行抽样测试,则电缆和跳线总长度为l00m

另外从本批量电缆配盘中任意抽取三盘进行电缆长度的核准。

5作为抽测,光纤链路通常可以使用可视故障定位仪进行连通性的测试,一般可达35kin。故障定位仪也可与光时域反射仪(OTDR)配合检查故障点。光缆外包装受损时也可用相应的光缆测试仪对每根光缆按光纤链路进行衰减和长度测试。

3..0.6本条对测试仪表和工具的检验做出了规定1相应检测机构的证明文件可包括:国际和国内检测机构的认证书、产品合格证及计量证书等。

2测试仪表应能测试3类、5(包含5e)6类、7类及光纤布线工程的各种电气性能与光纤传输性能。

3.0.7由于屏蔽布线系统的屏蔽效果与系统投入运行后的各系统设备配置、建筑物内外电磁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现场测试仪仅能对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做导通测试,目前尚无有效的现场检测手段对屏蔽效果的其他技术参数(如耦合衰减值等)进行测试,因此,应根据相关标准或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验收。

5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5.1缆线的敷设

5.1.1本条规定了缆线敷设的一般要求。

综合布线子系统与建筑物内缆线敷设通道对应关系如下:

配线子系统对应于水平缆线通道;干线子系统对应于主干缆线通道,电信间之间的缆线通道,电信间与设备间、电信间及设备间与进线间之间的缆线通道;建筑群子系统对应于建筑物间缆线通道。

对建筑物内缆线通道较为拥挤的部位,综合布线系统与大楼弱电系统各子系统合用一个金属线槽布放缆线时,各予系统的线束间应用金属板隔开。一般情况下,各子系统的缆线应布放在各自的金属线槽中,金属线槽应可靠就近接地。各系统缆线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缆线预留长度按照电信间、设备间内安装的机架数量以及在同一架内、不同架间进行终接和变更的需要进行预留。

5.1.2本条规定了在暗管中布放不同缆线时,对于管径和截面利用率的要求,并可用以下的公式进行计算。

穿放线缆的暗管管径利用率的计算公式:

管径利用率=dD   (1)

式中d——缆线的外径;D——管道的内径。

穿放缆线的暗管截面利用率的计算公式:

截面利用率一A1A   (2)

式中A——管子的内截面积;A1——穿在管子内缆线的总截面积(包括导线的绝缘层的截面)

在暗管中布放的电缆为屏蔽电缆(具有总屏蔽和线对屏蔽层)或扁平型缆线(可为2根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或2根屏蔽4对对绞电缆组合及其他类型的组合);主干电缆为25对及以上,主干光缆为12芯及以上时,宜采用管径利用率进行计算,选用合适规格的暗管。

在暗管中布放的对绞电缆采用非屏蔽或总屏蔽4对对绞电缆及4芯以下光缆时,为了保证线对扭绞状态,避免缆线受到挤压,宜采用管截面利用率公式进行计算,选用合适规格的暗管。

5.1.3本条规定了在电缆桥架和线槽中敷设缆线时的要求。

3为减少缆间串扰,64对对绞电缆可采用电缆桥架和线槽中顺直绑扎或随意布放。针对字、字等不同骨架结构的64对对绞电缆,其布放要求不同,具体布放方式宜根据生产厂家的要求确定。

5.1.5建筑群区域内综合布线系统电、光缆与各种设施之间的间距要求按国家现行标准《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 505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5.2保护措施

5.2.1本条规定了水平子系统缆线敷设的保护要求。

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相关规定,直线段钢制桥架长度超过30m、铝合金或玻璃钢制桥架长度超过15m设有伸缩节;电缆桥架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设置补偿装置。

7工程电气测试

7.0.1本规范参照《用户建筑综合布线>)ISOIEC i1801标准要求,提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项目(参见附录A~附录C),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用户的要求、现场测试仪表的功能及施工现场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各项指标参数的测试,并做好记录。

本规范主要体现5e类和6类布线内容,现有的工程中3类、5类布线除了支持语音主干电缆的应用外,在水平子系统已基本不采用。但原有的3类、5类布线工程在扩容或整改时,仍需加以检测,应按照本规范相关要求及《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TIAEIA 568ATSB67要求进行。

大对数主干电缆(一般为3类或5)及所连接的配线模块可按链路的连接方式进行4对线线对长度、接线图、衰减的测试,其近端串音指标测试结果不得低于3类、54对对绞电缆布线系统所规定的数值。

综合布线系统只有在投入实际运行环境时,方能检验其电磁特性是否符合电磁兼容标准。网络的电磁特性要受到布线系统的平衡和/或屏蔽参数的影响,对于其特性要求和测试方法,国际上正在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定,目前不具备现场测试条件。

7.0.2参照光缆系统相关测试标准规定,光纤链路测试分为等级1和等级2。等级1要求光纤链路都应测试衰减(插入损耗)、长度及极性。等级1测试使用光缆损失测试器OLTS(为光源与光功率计的组合)测量每条光纤链路的插入损耗及计算光纤长度,使用OLTS或可视故障定位仪验证光纤的极性。等级2除了包括等级1的测试内容,还包括对每条光纤做出OTDR曲线。等级2测试是可选的。

光纤现场测试仪应根据网络的应用情况,选用相应的光源(LEDVCSELLASER)和光功率计或光时域反射仪(OTDR)。测试所选光源应与网络应用相一致,光源可以从表1内容中加以选用。

1常见光源比较

光源类型

工作波长(nm)

光纤类型

带宽

元器件

价格

LED

850

多模

>200MHz

简单

便宜

VCSEL

850

多模

>5GHZ

适中

适中

LASER

85013101550

单模

>1GHz

复杂

昂贵

 

 


 

展馆工程案例(图片+文字)

新疆石油学院展厅


中国石油新疆培训中心的前身是新疆石油学院,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现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即中国石油新疆培训中心(新疆石油学院)。该校坐落在乌鲁木齐市中心明园地区,是中国石油系统西部地区培训规模最大、教学设施最完备、石油理论与工程及HSE专业特色最鲜明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

AVTRONSYS为新疆石油学院展示馆提供控制产品及服务,为客户实现了从投影、电视、电脑、照明及沙盘播放控制管理功能,为每个展项分控和后台集中控制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AVTRONSYS在延续产品展示馆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将新型创新研发技术融入展项中,展项区域内容播放与打光对应,播放内容会沿着时间轴一级一级循环播放下去,并且与摇头灯进行联动。以达到超强带入感官的展示效果,为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且AVTRONSYS为新疆石油学院培训中心展示馆量身设计的操作控制界面,人性化的设计,友好的界面 ,现代科技风格,将展馆元素融入其中,轻松触控,轻松管理。

应用中控设备:

中控主机AVSC2-S 强电控制器 PCI-8 DXM512模块

播放软件K-Emulator 触摸屏系统软件CIMS 专业编程软件(界面软件VPS2.7.0 主机软件:Visual Logic Design 2.8.0)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展馆



电子科学研究院是于1984年在北京创建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中央研究院,是国家电子信息系统顶层设计、系统总体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以及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总体研究院。

采用AVTRONSYS(艾维创)控制技术,AVTRONSYS 在每个展区都融入了不同的控制技术,如:拼接/投影融合控制技术;触摸一体机控制技术;全息投影控制技术;触摸互动控制技术等等。采用中控系统完成投影机、拼接屏、PC等设备开关及信号切换,选择显示不同PC的图像进行播放,以及对影片选择、影片播放、暂停、快进等功能实现控制。 操作平台选用IPAD触摸屏,一键式智能控制整个展馆的所有控制设备。

宁波中海国际展厅

宁波中海国际社区是作为全球第13座中海国际社区落定宁波,是中海地产宁波公司又一个飞跃性的项目,以生态、健康、阳光、开放为理念,致力于打造东南新城。


为满足中国客户需求,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为让客户更加生动的体验社区的建设历程及发展前景,现对售楼展厅厅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用AVTRONSYS控制系统对展厅展示展览设备进行全方位的集成控制管理。

系统功能描述:

  1. AVTRONSYS 中央控制主机AVSC2-V为中心,IPAD为控制终端;
  2. 通过主机上的RS232口连接投影机,控制投影机开关、信号切换;
  3. 通过主机上的RS232口连接到背景音乐服务器,控制设备开关、背景音乐切换、音量调节;
  4. 通过主机上的Relay口连接服务器,控制服务器开关。

晋中市城市规划展示馆


晋中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内布展区域分为上下两层,包括8个展厅、2个体验空间、1个3D未来影院。一层主要有序厅、晋中市情展厅、晋商古建规划展厅、规划成就展厅、城市规划展厅、战略规划展厅等,二层主要有县(市)规划展厅、科技互动体验空间、3D未来影院。整个馆采用360度全息投影、幻影成像、气动矩阵等多媒体数字影像技术,全面展示城市未来蓝图。

全息投影智能控制技术:

采用AVTRONSYS中控系统完成投影开关及信号切换,同时选择显示不同PC的图像进行播放及开关机选择。

投影机开关机自动控制,在关闭系统时,依次自动关闭扩声系统、PC机、投影机、3分钟后关闭投影及系统电源,确保投影自动散热。开启系统时,先打开各系统电源,然后开启各个系统。

通过PC控制软件K-EMULATOR实现影片自动播放、循环播放、点播、音量调整、系统开关机、以及互动效果。

1.投影控制系统:

  • 通过中控主机后的串口(RS232),控制投影机的所有功能,如开/关机、对视频图像、计算机图像的切换等;并且能够自动实现关联动作,如关闭系统时,自动将投影机关闭;
  • PCI-8(8路强电继电器)通过A-NET连接到中控主机上,控制电动吊架的上升、下降、停止;并且能够自动实现关联动作,如投影机开时,电动吊架自动下降,投影机关时电动吊架和屏幕自动上升。
  • PCI-8(8路强电继电器)控制电脑、显示器等设备的开关电源。

2、扩声系统的控制

通过主机后的串口(RS232),控制数字音频处理器,通过调音台控制功放输出音量的大小,以实现对整个展区的扩声控制。

  1. 实现对灯光环境的控制

通过PCI-88路强电继电器),控制灯光的开/关;并可以预设多种控制模式。

烟台开发区规划展览馆


烟台开发区规划展览馆项目位于烟台市优美的十里金沙滩中段,建筑以当地的沙与人们吃剩的贝壳为基本材料,它们来源于这片土地并回归这片土地,使建筑更快融入所在物理环境,并成为当地远古贝丘文明在当代的延伸。

该展览馆包括LED屏、电视、触摸屏、180度弧幕、投影等展览设备和必要的多媒体设备,采用AVTRONSYS(艾维创)控制技术,在每个展区都融入了不同的控制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播放宣传片的静态汇报模式同时整合控制所有数字媒体设备包括视频、动画、图文、音响、灯光等以一体智能的方式最大程度烘托整体效果。引导人们更好的了解展示区的宣传内容。AVTRONSYS多媒体展示展馆解决方案为该城市规划馆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实现功能:

  1. 通过中控系统,实现LED屏、电视/投影、灯光、内容播放设备(PC)等设备开关机管理。
  2. 通过集群管理软件E-cluster 系统、实现投影、PC、液晶电视、LED屏等设备状态收集及监控,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设备运行情况,预防突发状况。
  3. 实现智能播放的控制:选择显示不同PC的图像进行播放,以及对影片选择、影片播放、暂停、快进等功能实现控制。
  4. 实现影片(宣传片、动画片)在不同显示屏切换、播放,从而实现分屏、联屏显示。
  5. 通过IPAD上的XPanel2 实现无线触摸控制,集中控制所有设备。

太原市规划展示馆



太原市规划展示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晋阳湖湖心岛上,是未来晋阳湖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太原市规划展示馆以”融山贯水、汇古通今”为展馆展示主题;巧妙的利用现代最新科技打造了”五千年文明史、十八座里程碑”、”太原瑰宝——纳米透明液晶屏”、”人在画中游——西山环境综合治理”、”产业蓝图——虚拟讲解员”、”公共单车环保自驾游”、”聚宝盆——重点项目数字沙盘”、”炫彩激光秀——纵览太原”、”畅想太原——3D影院”、”水上模型——重点项目展示”等亲民、互动的”十八”大亮点高科技互动展项,很好的展示了太原市”大历史、大交通、大产业、大生态、大梦想”的城市个性。

太原市规划展示馆展项在智能控制方面,采用AVTRONSYS(艾维创)控制技术,AVTRONSYS 在每个展区都融入了不同的控制技术,如:拼接/投影融合控制技术;触摸一体机控制技术;全息投影控制技术;触摸互动控制技术等等。

AVTRONSYS中央控制部分


采用中控系统完成投影机、拼接屏、PC等设备开关及信号切换,选择显示不同PC的图像进行播放,以及对影片选择、影片播放、暂停、快进等功能实现控制。

投影机开关机自动控制,在关闭系统时,依次自动关闭扩声系统、PC机、投影机、3分钟后关闭投影及系统电源,确保投影自动散热。开启系统时,先打开各系统电源,然后开启各个系统。

AVTRONSYS软件部分

1、底层画面:进行对投影机画面进行校正使其能够显示出特定的形状。

2、成像画面:配合相对的分辨率画面。

3、触摸一体机实现字体照明灯光开关控制。

4、触摸互动软件,检测互动传感器,实现影片在不同显示屏切换、播放,从而实现分屏、联屏显示。

5、通过中控系统,实现液晶拼接显示屏、电视/投影、灯光、内容播放设备(PC)的开关机管理。

6、通过集群管理软件E-cluster 系统、实现投影、PC状态收集及监控。

7、通过电脑控制软件K-EMULATOR,实现影片的播放控制。

8、PC运行环境,WIN7 、IOS5.0 及以上。

展示系统描述

通过IPAD控制,实现影片自动播放、循环播放、点播、音量调整、系统开关机、以及互动效果。 通过互动触摸球感应,实现多个液晶显示单元显示模式调用。

通过一体机实现字体灯光开关控制。

甘肃兰州万维展厅


甘肃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电信全资控股的ICT(信息通信技术)高新产业企业。 从企业创建始伊,公司便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目前已自主研发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应用软件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其中有多项软件产品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并在国内多个省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公司业务已涉足国内十余个省份,为了更好的开拓市场,让客户更加了解万维的产品,而建立万维展厅, AVTRONSYS为万维展厅提供控制产品及服务,为客户实现了从投影、电视、PC等设备电源开关、情景模式控制,为每个展项分控和后台集中控制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中控系统通过COM口、红外、LAN口等可对投影机、PC机、融合服务器、扩声系统等设备开关机自动控制,在关闭系统时,依次自动关闭扩声系统、PC机、投影机、3分钟后关闭投影及系统电源,确保投影自动散热。开启系统时,先打开各系统电源,然后开启各个系统。

对视频源图像进行控制可采用K-EMULATOR 软件对PC机播放软件进行控制或通过网络串口对融合服务器进行控制。

通过IPAD控制,实现影片自动播放、循环播放、点播、音量调整、系统开关机、视频信号切换控制以及互动效果和3D立体影像效果。

济宁城市规划展示馆


济宁城市展示馆布展以人水相依、经世济城为主题,是一座综合性展示馆。设置厅序、印象济宁、古邑春秋、泱泱文脉、建设成就、综合交通、生态宜居、水城秀色等八大块展区33个展项,采取图文展板、模型陈列、多媒体演示、查询屏、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电子翻书等高科技手法,将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谱写了一首水、文、人和谐的乐章。

AVTRONSYS 在每个展区都融入了不同的控制技术,如:拼接/投影融合控制技术;触摸一体机控制技术;全息投影控制技术;触摸互动控制技术等等。

控制部分:  

      AVTRONSYS采用中控系统完成投影、电脑开关及信号切换,选择显示不同PC的图像进行播放,以及对影片选择、影片播放、暂停、快进等功能实现控制。

     投影机开关机自动控制,在关闭系统时,依次自动关闭扩声系统、PC机、投影机、3分钟后关闭投影及系统电源,确保投影自动散热。开启系统时,先打开各系统电源,然后开启各个系统。

软件部分:

  • 底层画面:进行对投影机画面进行校正使其能够显示出特定的形状。
  • 成像画面:配合相对的分辨率画面。
  • 触摸互动软件,检测互动触摸球状态,实现影片在不同显示屏切换、播放,从而实现分屏、联屏显示。
  • 通过中控系统,实现投影/拼接屏、融合器、液晶显示屏、灯光、内容播放设备(PC)的开关机管理。
  • 通过集群管理E-cluster 系统、实现投影、PC状态收集及监控。
  • 透过K-EMULATOR 电脑控制软件,实现影片播放控制。
  • 运行环境,WIN7 IOS5.0 及以上

    威高展览展示馆


    项目背景:

    山东威高集团为了向”具世界竞争力、亚洲领先、最受人尊敬的医疗器械和医药企业”

    的愿景目标前进,而建立威高集团产品展示馆。该展馆主要展出威高集团的各类医疗器械产

    品及军工和房地产产品,为提高展示效果和对展馆进行有效的管理,贵集团采用了AVTRONSYS展览展示馆智能化控制系统解决方案,以满足该展示馆所需的各项展示要求和管理需求。

    项目需求:

    该展馆共有15个展区和一个多功能会议室、一个贵宾室。环幕影院主要用于影片展示,

    中央展区主要用于医院类设备展示和耗材产品展示;房地产展区为沙盘展示;其他展区为医

    学各科的医疗器材展示,主要使用音视频展示设备和灯光效果展示。多功能会议室主要用于

    会议、报告等活动。该项目要求对展示馆的各项设备统一管理,并设计多种展示模式,包括

    灯光效果的多种模式、音视频播放的多种模式。要求该展馆的多功能会议室使用多功能会议

    室解决方案来设计,并作为子系统集成到展览馆控制系统中,可使用同一操作界面灵活切换。

    展示内容可在本地修改维护;软件背景音乐可开关控制并可同名替换;在界面上实现横向栏

    目间的切换;软件在无人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自动返回主页;远程内容更替,远程一键式复位

    控制。

    AVTRONSYS 集中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AVTRONSYS为威高产品展示馆提供控制产品及服务,为客户实现了从投影、电视、沙盘、照明及播放管理功能,为每个展项分控和后台集中控制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AVTRONSYS在延续产品展示馆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将新型创新研发技术融入展项中,设计了”环幕影院”、”微创介入”、”一体化产品”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展示控制方案,以达到的超强带入感官的展示效果,为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系统开启到关闭,都只需一个管理员在总馆轻轻一按与艾维创AVSC2-V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AVTRONSYS 7″无线触摸屏,便可对总馆及各个分展厅进行监控,集中控制馆内各种设备。


    上海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室内展示面积达到了21000平方米。共设6个分馆,3个专题馆,并设有天象馆、电影院和报告厅等。

    中国航海博物馆整个展馆最大的特色,当属其高度的智能化水平和先进的展示手段。AVTRONSYS(艾维创)十分荣幸能为这一地标性建筑提供完善的中央控制解决方案。

    由于整个展馆实施的是无人值守方案,展馆引进了功能强大的艾维创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将展馆内的众多的AV设备、PC、灯光、窗帘等纳入到同一个系统中,并进行中央控制。从每天早上开馆至下午关门,从系统开启到关闭,都只需一个管理员在总馆轻轻一按与艾维创AVSC2-V专业控制系统连接的无线触摸屏或AVMP-12XB 嵌墙面板,便可对总馆及各个分展厅进行监控,集中控制馆内各种设备。

    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设备的完全控制:集成整个场馆中的AV/多媒体电脑/投影/电视/灯光自动感应设备及影片播放控制功能等。

          
    网络连接功能:采用AVTRONSYS
    集中智能控制技术,所有区线展馆都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通过无线触摸屏或总控机房PC实现对整个场馆中的AV设备、多媒体电脑、灯光等设备远程监控及设备信息(开关状态、故障等)进行数据统计。

    展馆功能 
          
    场馆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根据开闭馆时间,自动完成。 
          
    场馆灯光和HVAC系统的模式控制(开馆时间的欢迎模式和演示模式,闭馆时的清洁模式和关闭模式)。 

    开馆时自动开启分展馆中的投影机、计算机、电视等多媒体设备。
          
    自动启动各种媒体演示功能。 
          
    闭馆时自动关闭展馆中的设备和灯光。
       
    根据日程安排设置,展馆中所有的设备都可以实现自动管理,无需时时现场操作。


    天津市美国通用电缆展厅

    加铝电缆公司是一家综合生产合金电缆和铝棒和铝带产品的先进制造商,并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有分公司。我们拥有5家生产基地,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在加拿大有一家物流配送和仓库。

    为满足中国客户需求,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让客户了解加铝的产品,加铝天津工厂展厅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用AVTRONSYS中控控制系统对展厅展示展览设备进行全方位的集成控制和管理。

    中央控制主机AVSC2-V为控制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RS232口控制投影机和背景音乐服务器,实现投影机/背景音乐服务器开关、信号切换及音量调节;主机A-NET口连接AVTRONSYS 调光模块CLI-4和0-10V调光模组AELUME10,控制灯光开关、以及参观场景灯光的调用。

    IPAD通过系统软件授权以后为整个系统的控制终端,能够对整个展厅的AV、投影、灯光进行管理,一键式触发,调用相应模式,如点击开馆模式,投影机安装支架下降,投影机自动开启,灯光变换为投影模式;当闭馆时,投影机自动关闭,安装支架上升,灯光恢复全关状态,一屏在手,随心掌控。

    上海浦东企业中心展馆


    海浦东企业中心展馆作为一个企业展会的一个平台,以AVTRONSYS中控控制系统为核心,IPAD触摸控制实现对展厅里的沙盘、投影、电脑、灯光及影片播放控制。能够根据展厅的功能需求自定化控制界面,一键化智能控制整个展馆。

    控制部分

    采用中控系统完成投影机开关及信号切换,选择显示视频源不同图像进行播放,控制矩阵进行不同视频源信号的切换以及对视频源影片选择、影片播放、暂停、快进、音量增减等功能实现控制。

    中控系统通过COM口、红外、LAN口、电源控制器等可对投影机、pc机、融合服务器、扩声系统、灯光(分区/组合灯光)控制等设备开关机自动控制,在关闭系统时,依次自动关闭扩声系统、PC机、投影机、3分钟后关闭投影及系统电源,确保投影自动散热。开启系统时,先打开各系统电源,然后开启各个系统。

    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



    苏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主要包括:序厅、总体规划厅、分区规划厅、专业规划厅、县(市)规划厅、规划公示厅、规划大事记长廊、规划信息查询中心,动感影院、咖啡厅等。展示馆在传统布展的基础上,采取新型的布展模式,采用动态的显示设备、便捷的导览系统、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和图形、照片、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古代苏州作为春秋都城、唐宋名城、明清商城、东方水城的城市规划、历史变迁和城市风貌。

    上海地铁搏物馆



    新落成的上海地铁博物馆位于吴中路1779号(在建的万象城内),紧邻上海地铁10号线紫藤路站。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一期开馆面积为2800平方米。为充分调动观众热情,一步入序厅,震撼的180度宽屏环幕影片,就将吸引你进入轨道交通的”精彩世界”,一幕幕地铁历史的传承相继浮现。

    为让市民、游客生动了解这段难忘而精彩的上海轨交发展历程,为热爱地铁的朋友提供一个相聚的平台。使用AVTRONSYS中控控制系统对展示展览设备进行全方位的集成控制和管理。

    无锡市永联展馆

    采用AVTRONSYS
    集中智能控制技术,展馆所有展项(LED信息发布、智慧永联、3D影厅、影视厅、公共区域等都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通过无线触摸屏或总控机房PC实现对整个场馆中的AV设备、多媒体电脑、液晶电视、LCD拼接屏、音响、灯光等设备远程监控及设备信息(开关状态、故障等)进行数据统计。

    控制界面

    实现功能:

    1.以可控编程控制主机为中心,配以IPAD无线手持触摸屏为控制终端。

    2.通过电源控制器PCI-8控制各展区灯光开关、投影开关及整个系统电源的开关;

    3.通过智能主机的RS232控制投影机开关、信号选择等功能;

    4.通过智能主机的RS232控制部分展区影片播放、停止等功能;

    5.通过智能主机的RS232控制LCD拼接屏开关等功能;

    6.通过扩展主机IR口控制液晶电视、音响系统等红外设备,模拟遥控操作功能。

    银川科技大厦展厅


    银川科技大厦是银川科技园的标志性建筑,高25层,总建筑面积4.4万多平方米。

    为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为客户表现企业文化,现对展厅进行全方位的集成控制,使用AVTRONSYS控制系统对展厅展示展览设备进行全方位的集成控制管理。

    系统功能描述:

  1. 中央控制主机AVSC2-V为中心,IPAD为控制终端;
  2. 通过主机上的NET口连接强电控制器,控制展馆灯光;
  3. 通过本公司高清信息发布系统发布视频及图片信息。

绍兴市滨海新区”绍兴梦·未来城”展示馆


绍兴滨海新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绍兴市东部,是一块新型经济开发区。这次主要项目是滨海新区管委会规划展览展示工程。

整个展馆围绕着未来10年内,滨海新区整个发展蓝图规划,展示部分有挂屏影片展示,大屏展示,触摸屏展示,以及舞台灯光效果。整个系统的开启以及控制由AVTRONSYS提供的中控设备集中控制,包括整个展馆的挂屏影片也是我司提供的高清播放器高质量播放。

整个控制系统主要有20台电脑开关控制以及VNC控制,16块触摸屏的开关控制,一套3通道融合的开关控制,融合影片播放控制,以及展示大厅的灯光控制。另外服务器运用我司研发的高清信息发布系统,可以简单的对挂屏影片进行更替。

武汉市城市规划馆



武汉规划展示馆是市民之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民之家”提供行政服务,展示城市未来,接受市民监督”的功能定位要求,规划展示馆全面展示武汉城市建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全馆总建筑面积2243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17000平方米,共5层(另含2个夹层),18个展区。

全馆共有各类影片及多媒体展项73项,艺术品展项21件,各类模型32处,大小影厅10个。总规模型大厅按照沉浸式剧场模式,音响、灯光等方面采用专业级标准设计。使用AVTRONSYS
集中智能控制技术,展馆所有展项都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通过无线触摸屏或总控机房PC实现对整个场馆中的AV设备。

武汉市民之家


武汉市民之家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金桥大道117号(武汉三环线与金桥大道交汇处),占地面积9.92万平方米,建筑规模12.34万平方米,是武汉市重要的标志性、景观性建筑。

深圳南山区海洋奇梦馆


深圳欢乐海岸海洋奇梦馆,位于欢乐海岸购物中心二楼西侧,占地3300平方米,是一座集科普教育、体验互动、欣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水族馆。海洋奇梦馆突破国内传统海洋馆的常规设计理念,根据场地空间特征规划选材、充分考虑游客参观模式、采用独特的深海浸入式体验设计理念,以丰富的展示手段,生动的景观设计,再现海底的美丽与神奇。

本系统为国际上先进并且最为成熟的展馆展示厅智能控制系统,布线简单,控制方便。AVTRONSYS艾维创智能控制系统让您只需轻轻一按,就可以改变展示厅的氛围。灯光、音视频都尽在您的掌握之中。AVTRONSYS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搭配灵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功能强大,把你带入简洁、舒适、欢乐音视频享受。

受控设备:

LCD拼接屏:16台

通过iPad WiFi触摸屏,由中央控制机房的中控主机RS232控制LCD拼接屏开关机及信号切换。

PC:8台

通过iPad WiFi触摸屏,由中央控制机房的中控主机A-NET控制PCI-8实现PC开关机。

安龙供电局智能化展示馆



贵州安龙供电局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黔西南州,负责对安龙地区电网进行规划、建设及管理,承担供电任务。该局不断加大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让”电网建设”跟上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其中包括235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及110千伏送出工程、10千伏及以下续建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

贵州安龙供电局为强化电网分析、风险预测以及风险管控措施,同时展现电网建设成绩,专门打造了”专业性、科技性、互动性”等为一体电网展览展示中心。此展示中心采用最新多媒体展示技术,圆形电子沙盘、配合弧形投影大屏幕系统将供电细节、电站面貌全面、真实地呈现出来。

该展厅智能化控制系统包含了4台投影机、7台电脑、窗帘、7路灯光、影片播放等设备;AVTRONSYS为该展馆的控制设备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安龙供电局展厅控制实现功能介绍:

投影机:通过Ipad WiFi平板电脑,由中央控制机房的中控主机RS232控制投影机开、关机。

电脑:通过Ipad WiFi平板电脑,由中央控制机房的中控主机A-Net控制PCI-8弱电继电器实现电脑开机/关机。

窗帘:通过Ipad WiFi平板电脑,由中央控制机房的中控主机A-Net控制PCI-8强电继电器实现窗帘开、合。

灯光:通过Ipad WiFi平板电脑,由中央控制机房的中控主机A-Net控制PCI-8强电继电器实现灯光开、关。

影片:通过Ipad WiFi平板电脑,由K-EMULATOR控制系统软件通过TCP/IP网络控制影片的播放、暂停、停止。

如何“读懂”一款安防产品各项参数

为了更好”读懂”规格参数,世友摄像机技术人员指出:需要了解对产品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指标下的”玄机”。以监控用摄像机为例,我们简要分析清晰度、最低照度这两个关注度较高的重点指标。
  
   如何认识一款安防产品?相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用户是通过其参数指标来了解的。用户很少能有机会,或者说能投入时间和人力成本对待选产品一一拷机测试。所 以,认识一款产品,还是要从规格参数入手。仍以摄像机为例,考察的参数主要包括:CCD尺寸、水平分辨率、最低照度值、信噪比、快门速度等基本参数、自动 白平衡、自动增益供电方式、安装方式、通讯接口等硬件配套条件。如果是一体化摄像机还需考察镜头性能等指标。这些参数指标列表足以使用户眼花缭乱,如何 “去伪存真”,就须先明确产品选型需求,对应需求考察重点指标。
  
  清晰度指标:这是看摄像机的 产品彩页时第一眼会关注的参数。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像机的清晰度指标决定了其档次。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模拟产品具备了500线以上的清晰度水平,部分 960H方案的产品则已经达到了700线的水平。数字摄像机则多以像素等级表现其能达到的清晰度水平,如130万像素、200万像素,大致可分别对应 700TVL和1000TVL。但个别商家也会存在虚标或以偏概全的情况。如有的模拟摄像机会标水平分辨率540TVL,稍加注意会发现后面还有行小字 “中心清晰度”。这是啥意思?受限于摄像机自带镜头、CCD DSP方案等因素,有的摄像机只能在靠近图像中心位置呈现出最高清晰度,而在边缘部分则无法达到此清晰度,总体平均分辨率也许只有520TVL,甚至更 低。所以选择时需要额外加以关注。
  
  最低照度指标:这是模拟摄像机的一个重要参数,但该参数可 以说是摄像机指标中最具玄机的(没有之一)。摄像机的最低照度也称摄像机的灵敏度。影响摄像机最低照度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摄像机所配镜头的通光量参 数(即F值)、光源色温参数、视频电平振幅IRE等级,以及摄像机的若干功能参数设定。首先,是通光量参数。一个光圈为F1.4的镜头的通光量水平是 F1.2镜头两倍,而F1.0的镜头则为F10镜头的通光量的100倍。
  
  因此,采用不同F值的镜头,对摄像机最低照度值的测定会 有决定性影响。其次,是光源色温。色温是表述光源中光线波长内容的指标,一个3200K的光源多数波长都在600纳米和900纳米之间,而一个9300K 的光源多数波长都在300到500纳米之间,因此不同的色温将彻底改变测试结果。在一个典型的CCD传感器上,一个有600纳米波长的光源将比波长为 900纳米波长的光源多产生10倍的电子。这就是为什么色温特别标注对最低照度测定结果的意义。
  
  IRE等级:CCD 摄像机的视频输出最大振幅一般设置在100IRE(或者700毫伏),一个100IRE的视频表示可以完全驱动一个监视器表现最好亮度和对比度的优质影 像。50IRE的视频表示只有一半的对比度,30IRE(或者210毫伏)表示只有原始振幅的30%,通常30IRE是最低的表现可用影像的数值。因此没 有标出IRE等级的最低照度测定结果也不具实际可比性。最后,就是摄像机的特殊功能设定。
  
  有的摄像机具备帧累积(也称灵敏度提 升)功能,该功能是以降低扫描速度的方式让CCD在摄取每帧图像时累积更多的电子,以此呈现出低照度环境下的高亮画面。打开该功能可以让最低照度测定值呈 几何倍数提升。如有的摄像机在512倍灵敏度提升下可以轻松达到0.0001Lux的星光级水平,但牺牲的却是图像的连贯性,影像呈现的动画感十足。综上 所述,一个具备意义的最低照度指标应该附注其F值、色温、IRE等级以及是否打开了帧累积设定,如0.5Lux(F1.45600K30IRE,灵敏度提 升OFF)。

N005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征求意见)

目 次

 

前 言    II

引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应急准备    2

5监测与预警    4

6应急处置    6

7总结改进    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规范的使用    11

 

 

 

 

前 言

本部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引 言

运维服务是信息技术服务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应急响应又是运维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项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从整体或专业角度,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在信息技术运维服务领域,与之相对应的应急响应规范尚未建立起来,责任单位和服务单位往往凭借自身熟悉的技术经验和借鉴个别案例进行规划实施,这种做法往往不符合应急响应的实际要求,存在片面性,对技术、资金盲目追求和投入,缺乏运维服务标准流程和技术手段,资源无法整合,应急响应运维服务达不到应有效果。

为了更好的保障信息化投资效益,避免无序运维,提升应急状态下运维服务响应能力,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合理的投入创造更大的效益,在做运维服务应急响应工作时,无论是规划方、业主单位、服务单位,都希望有一个”运维服务应急响应规范”,从适用范围、应急响应运维服务流程、技术手段、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能作为一个指导和参考,让更多的运维服务从一开始就有规范可循,准备工作充分,各环节衔接合理,应急处置到位迅捷,能力持续改善。

信息化发展至今,很多单位都积累了丰富的运维服务应急响应经验。将这些宝贵的经验重新融合起来,取长补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定成一个适合该领域需要的标准,这对促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规范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确保本部分适用于所有组织,无论大型组织,还是小型组织,而不论组织的目的、规划和股东结构。

本部分旨在为参与设计和实施运维服务中应急响应的管理体系方针、流程和结构的人员提供信息和指南。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中应急响应的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运维服务应急响应过程

本部分规定了每个主要环节的实施要求和管理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公众和私有公司、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本部分也适用于从小型到大型不同规模的组织,而不论其对IT利用的程度。

本部分目标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所有组织有效、高效和合理的应对可能出现的应急事件,并不断提升组织的应急响应能力:

  • 使各方组织对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应急响应基本过程和要求达成一致;
  • 为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应急响应体系的规划、建设、实施、评估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 为服务提供方提供最佳实践参考和服务衡量标准。

本部分中包含的目标和要求并不详尽,组织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以

满足特定应急响应的运维服务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ISO/IEC 20000-1:2005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

ISO/IEC 20000-2:2005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2部分:实施指南

ISO/IEC 27001:2005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 ××××.1—××××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2部分:安全要求

GB/T ××××.3—××××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数据中心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信息化设施(Information facilities)

支撑办公及业务活动的各类信息化软硬件资产及环境。

3.2重点时段保障    (key time protection)

需要提升服务等级,以确保某一时间段内重要活动或重点业务的开展所采取的措施和行为。

3.3运维服务应急事件(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emergency events)

导致或即将导致信息化设施运行中断或运行质量降低或需要实施重点时段保障的事件。

3.4应急响应(Emergency response)

组织为预防、监控、处置和管理运维服务应急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和行为。

4应急准备

4.1应急管理方针与应急管理组织

4.1.1 目的

确保组建合适的组织以满足日常运维和应急响应的服务要求。

4.1.2应急管理方针

应急管理方针包括:

a)组织及相关利益方应就应急响应的方针达成一致;

b)应急响应方针应该包括组织进行应急响应的目标、原则、范围;

c)应该按照计划好的时间间隔对应急响应方针进行评审。当业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也需要对应急管理方针进行调整。

4.1.3应急管理组织建立

应急管理组织应具备:

a)应策划和组建运维服务组织,运维服务组织应由所有相关方面组成,如服务需求方、服务提供方、分包方、供应商等;

b)应急响应组织应在运维服务组织基础上建立,参与应急响应的组织及组织内人员应确保属于提供运维服务的组织及人员,必要时也包括专家顾问及其他机构和人员;

c)应就运维服务及其应急响应服务的范围、要求、等级及沟通过程接口与相关方达成一致,并书面记录;

d)应清楚规定运维服务及应急响应所有各相关方面的角色及关系;

e)组织内对应角色的人员应有多个备份计划;

f)运维过程中涉及组织及人员的角色及关系的变更应与其他相关方达成一致,并书面记录;

g)应建立对组织的重要评审过程。评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以确保仍能继续满足运维服务和应急响应要求。

4.2风险评估与改进

4.2.1目的

系统性识别运维服务对象及运维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改进。

4.2.2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风险识别与评估中,组织应做到:

  1. 应按照一个确定的方法和流程来实施风险评估,确保组织理解其在运维过程中的关键活动、所需资源、限制条件及组织面临的各种威胁。
  2. 应理解当威胁演变为应急事件时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以及业务中断所可能带来的损失。
  3. 应授权组织内或组织外的服务提供方进行风险识别,并将授权通知到所有相关方面。
  4. 被授权的服务提供方应结合具体的现状和要求,独立或与相关方面共同提出风险要素。
  5. 风险要素应从系统级的角度考虑,如运维对象、运维服务内容、组织及流程接口等。
  6. 应根据风险要素进行评估,评估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基于知识的评估、基于模型的评估等。

    其中,分析评估后应形成报告,报告应包括:

    1)与服务水平目标相比较的运维要求;

    2)现状及趋势信息;

    3)风险要素;

    4)不符合项及问题;

    5)据此提供的管理决策和纠正措施建议。

    评估报告应在服务需求方授权的范围内进行评审和沟通,并达成一致。

    确认后的评估报告应作为风险应对和预案制定的信息输入。

    4.2.3 风险应对

    对于识别出的各种风险,组织应该制定明确的应对策略。可供选择的风险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嫁、风险降低、风险接受。

    根据风险评估报告,组织应该形成改进方案以降低风险,可选择的方案包括:

    a) 降低风险转变为应急事件的可能性;

    b)缩短应急事件的持续时间;

    c)限制应急事件的影响范围。

    4.3应急事件级别划分

    应急事件分级的主要参考要素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系统损失和社会影响。相关责任人应按照以上要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估,确定应急事件的级别。

    建议应急事件划分为四级:灾难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严重事件(Ⅲ级)和一般事件(Ⅳ级)。下文给出了四级事件的概要描述,供组织对事件定级时参考:

    灾难事件:由于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原因造成主要IT设施毁灭性损坏,或者由于系统平台或业务数据遭受严重破坏,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系统服务,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48小时。

    重大事件: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24小时,或重要业务数据丢失,或业务数据需要后退到上一备份状态。

    严重事件: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12小时,或少量业务数据丢失。

    一般事件: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4小时,或管理支撑系统服务中断超过24小时。

     

    4.4预案制定

     

    4.4.1目的

    提供应对运维服务应急事件的操作性文件。

    4.4.2预案制定与评审

    应根据风险评估和事件级别划分制定应急预案,预案可以分为总体预案和针对某个核心系统的专项预案及其附则。

    预案中应该考虑到各种应急资源的调配和预置。应急资源主要包括人员、备品备件、资金、系统工具等。

    预案的格式应该能够为运维服务应急响应人员进行系统恢复操作提供快速明确的指导。

    预案应该明确、简洁,易于在紧急情况下执行,并尽量使用检查列表和详细规程。

    应急响应预案的内容应包括:

    a) 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

    b)具体的组织体系结构及人员职责;

    c)应急响应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d)应急响应的启动;

    e)应急响应的处置;

    f)应急响应的总结 ;

    g)应急响应的保障措施;

    h)应急预案的附则。

     

    4.4.3预案发布

    经过评审确认的应急响应预案,应由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负责预案的分发。

    应确认应急响应参与工作的所有人员都接受预案。

    应建立预案的版本控制。

     

    4.5培训与演练

    4.5.1方法与手段

    应急响应演练的目的,一是为了验证预案是否能够真正满足实际的需求,二是为了检验应急响应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默契程度和对运维事件应对步骤的熟练程度。

    演练的方式分为:工具测试演练;场景模拟演练。

    4.5.2培训

    培训的要求包括:

    a)应制定应急响应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应急响应预案应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b)培训应使得相关组织及人员明确其在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责任范围、接口关系,明确应急处置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

    c)培训至少每年举办一次。

    4.5.3演练

    为了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同时使相关人员了解运维预案的目标和流程,熟悉应急响应的操作规程,组织应按以下要求,组织应急响应的演练:

    a)预先制定演练计划,在计划中说明测试工具或演练的场景;

    b)演练的整个过程应有详细的记录,并形成报告;

    c)演练不能对业务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d)按照与最终用户的约定周期,进行有最终用户(或被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完整演练。周期建议可以设定为季度、一年或三年。

    5监测与预警

    5.1日常监测与预警

    5.1.1目的

    保障运维服务的可用性和连续性,及时发现运维服务应急事件并有效预警。

    5.1.2范围

    日常监测和预警的范围包括:

    a)应该对信息化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预警,以跟踪和判别以下对象的容量、可用性和连续性:

    1)应用系统;

    2)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

    3)网络及网络设备;

    4)安全设备;

    5)主机、存储、外设、视频会议、桌面等设备;

    6)电力、空调、消防等基础环境。

    b)应该对信息化设施支撑的业务数据进行监测预警,以跟踪和判别业务数据是否超出了预警条件。

    5.1.3手段与工具

    服务提供方应结合运维服务级别协议和应急响应预案,开展日常监测与预警活动,包括:

    a) 设立服务台并保持运营;

    b)确定监测项、监测时间间隔与阈值;

    c)确定活动中的人员、角色和职责。

    服务提供方可以采用运维工具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日常监测与预警活动。

    5.1.4记录与报告

    所有方面应建立监测、预警的信息登记和报告制度。

    服务提供方应对日常监测的结果进行记录,并按照约定的形式和时间间隔报告给上级责任者。

    服务提供方发现运维服务应急事件时,应提交单独的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a)故障或预警发生及发现的时间和地点;

    b)表象及影响的范围;

    c)原因初步分析;

    d)报告人。

    报告应第一时间提交给上级责任者。报告方式包括电话、邮件、短信或书面报告等,并确认上级责任者收到报告。

    应该对运维服务应急事件保持持续性跟踪。

    5.2核实与评估

    5.2.1目的

    对出现的运维服务应急事件进行有效识别。

    5.2.2核实

    核实应做到:

    a)接到报告的责任者应对报告内容进行逐项核实,以判别运维服务应急事件是否属实。

    b)核实确认后的应急事件报告,应作为事件级别评估的输入。

    c)重点时段保障需求,也应作为事件级别评估的输入。

    5.2.3事件级别评估

    责任人应参见应急准备活动中的事件级别划分,确定应急事件所对应的事件级别。

    应将事件级别置于动态调整控制中。

    5.3预案启动

    5.3.1 目的

    确保以规定的策略和程序启动预案,并保持对应急事件的跟踪。

    5.3.2预案启动

    预案启动应做到:

    a)建立、审议预案启动的策略和程序,以控制预案启动的授权和实施。

    b)就预案启动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应在相关方之间就启动何种类型预案达成一致。过程应包括一旦事件升级,与之相对应的预案调整的方式。

    c)预案应由明确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启动。

    d)记录预案启动的过程和结果。

    f)重点时段保障应启动的预案可参考同级别预案确定。

    5.3.3信息通报

    预案启动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应向服务提供方和其他相关方通报信息,内容应包括:

    a)预案启动的原因;

    b)事件级别;

    c)事件对应的预案;

    d)要求采取的技术应对或处置的目标;

    e)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保障措施,如人员、物资、环境、资金等;

    f)对应急处置过程及结果的报告要求,如报告程序、报告内容、报告频率等;

    g)信息通报的范围和接收者。

    信息通报的方式如电话、邮件、电视、广播、文件等。

    通报信息应作为调整监测与预警状态及后续活动的输入,后续活动包括应急处置、总结改进等。

    所有相关方应对收到的通报信息进行确认和反馈。

    5.3.4监测与预警状态的调整

    在监测与预警状态的调整中,供方应:

    a)根据调整后的状态开展监测与预警活动,并按一致约定的程序和监测范围、监测频率提供报告。

    b)监测与预警状态的调整应通知各相关方。

    6应急处置

    6.1应急调度

    明确应急调度手段,规范应急调度过程整体及归档。

    在各级责任者调度安排下,实施应急处置。各级责任者根据应急处置要求,对应急处置经费、应急处置人员、应急处置设施等统一调配和管理,并完成调度明细说明的整理和归档。

    应急调度中的工作流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在规定时间要求内,迅速组织人员勘察、分析;
    2. 通过网络、媒体、广播等多种手段快速获取应急事件的相关信息;
    3. 及时组织并协调相关部门及人员召开应急处置工作会议;
    4. 根据应急处置要求,对涉及应急处置组织下达调度命令;
    5. 组织人员保护可追查的相关线索。

    应对调度过程记录进行整理、归档。

    6.2排查与诊断

    6.2.1目的

    基于启动的预案,开展排查与诊断。

    6.2.2手段工具

    在排查与诊断中,应建立多渠道的应急处置支持模式,如:建立由服务商、供应商、生产制造商构成的应急处置支持模式。

    故障排查与诊断的流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应急处置责任者调配处置人员进行现场故障排查;
    2. 现场处置人员进行故障排查和诊断,必要时可寻求外协人员以现场或远程方式进行支持,在此过程中可借助各类排查诊断分析工具,如:应用软件、电子分析工具、故障排查知识库等;
    3. 现场处置人员应随时向处置责任者汇报故障排查情况、诊断信息、故障定位结果等;
    4. 将排查与诊断的过程与结果信息进行整理与归档。

    6.2.3问题沟通与确认

    在问题的沟通与确认中,应做到:

    a)在实施应急处置过程中,各级责任者应及时与相关利益方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置故障点、造成故障的原因、排查诊断等。

    b)应及时完成对沟通信息及对应组织人员的核实与确认,同时对确认信息完成归档、上报、审批等事项。

    c)应将问题沟通结果与确认信息告知相关利益方。

    6.3处理与恢复

    对故障进行有效、快速的处理与恢复。

    应基于预案和知识库进行故障的处理与恢复,处理与恢复的原则包括:

    1. 应在满足相应服务级别协议要求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服务;
    2. 采用的方法、手段不应造成新的事件发生。

    必要时可启用备品备件、灾备系统等。

    应该对过程及结果信息进行记录,并及时告知相关方面及人员。

    责任者应组织对处理与恢复的结果进行初步确认。

    6.4升级与信息通报

    6.4.1目的

    通过实施有效评审,实现对应急处置的升级与通报。

    6.4.2处置过程及结果的评审

    故障处置责任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故障处置过程及结果情况进行评审。

    在评审中,应参考服务级别协议中对事件处置内容情况的设定,同时结合应急故障处置的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当应急故障现场处置的情况超过原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处置级别要求时,应作为应急事件升级的输入。

    6.4.3升级

    在升级中,组织应做到:

  7. 建立、审议应急事件升级的策略和程序,以控制应急事件升级的授权和实施。
  8. 就事件应急事件升级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应在应急处置涉及组织单位之间就确认事件升级达成一致。
  9. 升级过程应包含预案调整、人员调整、资金调整以及相关设施调整。
  10. 应急事件升级的实施授权应由明确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启动。
  11. 对应急事件升级的过程和结果信息进行整理与归档。

    6.4.4信息通报

    应急事件升级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应向服务提供方和其他相关方通报信息,内容应包括:

    1. 事件升级的原因;
    2. 事件升级后的级别;
    3. 事件升级后与之对应的预案;
    4. 根据升级事件处置的要求和目标,确定所需的技术应对措施;
    5. 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保障措施,如:人员、物资、环境、资金等;
    6. 对升级事件处置过程及结果的报告要求,如:报告程序、报告对象、报告内容、报告频率等;
    7. 信息通报的范围和涉及接受者。

    信息通报的方式如电话、邮件、电视、广播、文件等形式。

    通报信息应作为应急事件故障处置恢复的输入。

    6.5持续服务与评价

    为应急故障处置提供持续性服务保障,并完成对故障处置结果的评价。包括:

    a)在完成对应急事件故障处置后,应组织运维人员提供持续性服务。

    b)应对持续性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

    c)故障处置责任者应对已完成的故障处置和持续性服务阶段的运行状态,做出自评报告。

    d)在相关方之间就持续性服务与评价报告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由明确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提出应急事件关闭需求。

    e)持续服务的评价结果,应作为应急事件关闭的输入。

    6.6事件关闭

    6.6.1 目的

    规范并明确应急处置的关闭流程。

    6.6.2 申请


    在申请事件关闭前,应做到:

    a)建立、审议事件关闭的策略和程序,以控制事件关闭的授权和实施。

    b)该对应急事件处置的过程文档和各评审/评价报告进行整理。

    c)由明确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提出事件关闭申请,并提交相关文档资料。

    d)应急事件关闭申请和文档资料,应作为事件关闭核实的输入。

    6.6.3 核实

    接到事件关闭申请的责任者应逐项核实报告内容,以判别应急事件处置过程和结果信息是否属实。

    核实后的应急事件关闭申请报告,应作为事件关闭通报的输入。

    6.6.4关闭通报

    应建立、审议应急事件关闭通报制度。

    应急事件关闭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应向相关利益方通报信息,内容应包括:

    1. 应急事件的级别;
    2. 事件对应的预案信息;
    3. 应急事件处置的过程情况;
    4. 事件的调整升级情况;
    5. 持续性服务状况信息;
    6. 事件处置评价信息;
    7. 事件关闭申请的处理意见;
    8. 关闭通报的范围和涉及接受者。

       

    7总结改进

    7.1应急事件总结

    7.1.1 对事件的总结

    在事件关闭之后,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次事件的原因、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必要的后续措施。事件总结应该包含:

    a)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b)应急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

    c)评估应急事件造成的影响;

    d)降低事件发生频率、减轻损害和避免再次发生的方法。

    7.1.2 调查和收证

    当一个事件涉及到责任认定、赔偿或诉讼时,应收集、保留和呈递证据。证据可能用于:

    a)内部问题分析;

    b)用作有关可能违反合同或规章要求的法律取证;

    c)与供应商或其他组织谈判赔偿事宜。

    7.2应急体系的保持

    7.2.1 总则

    为保证应急体系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需要对应急体系进行不定期及定期的维护和审核,以确保组织具有足够的应急响应能力。

    体系维护主要是指当组织战略、业务流程、客户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对现有的应急体系,尤其是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进行修改。体系维护应该是不定期进行的,是由事件驱动的。

    体系审核主要是指对组织当前的应急响应能力和管理模式进行评审,以确保它们符合预定的标准和要求,同时明确组织在应急响应方面的主要不足和改进方向。体系审核应该是定期进行的,组织应该至少一年进行一次体系审核。

    7.2.2体系维护

    组织应该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应急体系维护计划。此维护计划应该确保任何影响到组织应 急管理的重大变更都能被识别出来,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变更进行分析,并对应急管理体系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涉及应急管理的方针策略、流程、应急预案和资源配置。

    体系维护流程的结果应该包括:

    a)关于应急体系维护活动的文档记录;

    b)确保应急响应的相关人员都已经明确应急体系的调整内容,并接受必要的培训;

    c)当需要对风险评估、组织架构、人员配备进行调整时,保留必要的文档记录。

    7.2.3体系审核

    相关责任者应该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以确保体系具有持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体系审核应该包括评估体系不足和改进建议。体系审核的结果应该正式存档并通知给相关责任者。

    a)体系审核的输入信息应该包括:

    1)相关利益方的要求和反馈;

    2)组织所采纳的用于支持应急响应的各种技术、产品和流程;

    3)风险评估的结果及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4)应急预案的测试结果及实际执行效果;

    5)上次体系评审的后续跟踪活动;

    6)可能影响应急体系的各种业务变更;

    7)近期在处置应急事件过程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

    8)培训的结果和反馈。

    b)体系审核的输出结果应该包括:

    1)应急体系的改进目标;

    1)如何改进应急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2)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软硬件、资金等。

     

    7.3应急准备工作的改进

    应急事件总结、体系维护和体系审核的结果应该作为应急准备阶段的重要输入信息。组织应根据应急事件总结报告中给出的建议项和体系评审结果来调整应急准备和风险应对的策略。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规范的使用

    运维服务应急响应过程包括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和总结改进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中包括若干重点任务,这些任务覆盖了日常工作、故障响应和重点时段保障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下表描述了不同类型活动与重点任务的基本对应关系。

    表1 日常工作、故障响应、重点时段保障与任务的对应关系表

    主要环节

    重点任务

    日常工作

    故障响应

    重点时段保障

    应急准备

    运维组织建立

       

    风险评估与改进

       

    事件级别划分

       

    预案制定

       

    培训与演练

       

    监测与预警

    日常监测与预警

     

    核实与评估

     

    预案启动

     

    应急处置

    应急调度

     

    排查与诊断

     

     

    处理与恢复

     

     

    升级与信息通报

         

    持续服务与评价

     

    事件关闭

     

    总结改进

    事件总结

     

    应急准备工作的保持

    应急管理体系的改进

     

车牌识别一体机现场安装文档指导书 20150115 OK

车牌识别一体机安装指导说明

 

  1. 安装距离:保证有效识别距离在2m以上。所谓有效识别距离,是指可识别的车道长度。
  2. 安装位置摄像机安装在道闸主机前靠近车道的一侧安全岛为佳,以摄像机不伸出安全岛和紧靠道闸主机但不影响道闸使用为原则,见图1。



图1

  1. 安装高度:对应不同的识别距离,安装高度相应变化,确保俯角小于30。建议选用高度可调的立柱。由于一体机出色的宽动态效果,高低杆安装都能得到较高的识别率。

    请尽量保证车牌在图像中水平,如果水平角大于30。会一定程度影响识别率。

    下图是正确安装的高杆和低杆成像示例:


 

图2

安装高度与对应有效识别距离的典型配比:

参考序号

有效识别距离D(米)

推荐安装高度H(米)

对应俯角C(度)

1 

3 

1.2 

约25

2 

4 

1.5 

约20

3 

5 

1.8 

约20

4 

6 

2.2 

约20

 

  1. 相机补光灯亮度设置:对应不同的识别距离,内置补光灯的亮度需要不同的设置;

    在网页界面的”安装引导”页可设置内置补光灯亮度等级(见图3)


图3

 

推荐的亮度等级与有效识别距离配比表

参考序号

有效识别距离D

亮度等级

1 

3米以内

2 

2 

3~4米

3 

3 

4~6米

4 

4 

6~8米

5 

5 

8~10米

6 

6 

10米以上

7 

 

内置补光灯亮度合适时效果如图4:


图4

内置补光灯过亮,造成过曝的情况如图5,此时应酌情降低内置补光灯的亮度等级。


图5

 

注意:内置补光灯仅用于照亮车牌,而不适于对环境进行补光。

 

  1. 外置补光灯选型与安装:为了在夜间得到更好的成像质量和提高识别率,需要安装外置补光灯。外置补光灯使用停车场专用白光LED补光灯,带光敏电阻自动开关功能,防水等级IP65。安装示意见图6。


    图6

    外置补光灯功率、聚光角度与有效识别距离的典型配比表

参考序号

有效识别距离D

聚光角度c(度)

推荐功率(瓦)

1 

5米内

90 

10 

2 

5到10米

60 

10或15

3 

10到20米

45 

15或20

4 

大于20米

30 

20或更大

 

特别需要避免以下外置补光灯错误的安装情形:

外置补光灯与一体机安装距离过近:如图7左,两者的安装距离小于30cm,补光灯的光线会直接被车牌表面的反光涂层反射到镜头,导致车牌在视频图像中过曝,显得发白,影响最终的识别结果;


图7

注意:请确保外置补光灯的安装位置到一体机的垂直距离保持在40CM以上;

 

  1. 镜头变倍设置:为了在不同识别距离上达到最佳识别效果,需要调节镜头变倍,使得车牌在视频中的宽度在120-200个像素范围,或者占视频图像宽度的1/10-1/7之间。可在网页界面的”安装引导”页进行调节,引导页的视频图像上已经给出了一个推荐的车牌尺寸,只需调节”变倍”,配合”聚焦”,使实际场景中的车牌尺寸尽量接近于推荐的车牌尺寸即可(见图8)。


图8

 

  1. 虚拟线圈设置:可在网页界面的”安装引导”页面进行配置,见图9。


图9

线圈的位置需要特别注意,参考图10和图11。


图10


图11

注意:请确保线圈位置在视频图像的下半部分!

 

 

  1. 主要技术参数
  2. 车牌像素宽度:120-200
  3. 侧角:建议小于30度,支持45度;
  4. 俯角:建议小于30度,支持45度;
  5. 最佳识别区域:视频图像的下半部分(虚拟线圈绘制于此);
  6. 有效识别距离:推荐3~6米,支持2~8米(按标配的2.8~12mm镜头),4~16米(升级的6~22mm镜头),最大到30米(升级到手动的5~50mm镜头)

安防精英联盟系统集成与资源整合交流会

中部国际物联港——安防精英联盟系统集成与资源整合交流会


活动主题:系统集成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经验交流

活动时间: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活动地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汉口北大道四季美农贸城东50米(汉口北水晶城北向200米)

安防精英联盟系统集成与资源整合交流会

–流程表


时 间:2015年9月19 地 点:中部国际物联港

时间安排

场次

主讲单位

演讲主题

主讲人

8:40-9:20

各参会企业签到

大屏幕滚动播放欢迎条幅及项目宣传片

9:20-9:30

本次活动开幕致辞

安防精英联盟负责人

陈尚华

9:30-10:30

第1场

深圳贝斯得电子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or广州市峰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网络高清摄像机与专业拾音器联动摄录

王or时美美

10:30-11:00

中部国际物联港

项目推介

杜丽莎

11:0-12:00

第2场

待定

待定

待定

12:00-13:30

午 餐

13:30-14:40

第3场

智能家居

胡志军

14:40-15:00

休 息

现场互动

15:00-16:00

第4场

待定

待定

待定

16:00-16:40

第5场

九郎智业投资有限公司

安防精英联盟资源共享与合作

龚锐

16:40-17:30

全体参会人员

与会人员自我介绍

17:30-18:30

至餐宴酒店

19:00-21:00 餐宴互动
21:00

结 束

在安防行业里面系统集成是很常见的了,经常会有小区或商厦,企事业客户会有这类要求,最基本的如一卡通,门禁卡也可以进出停车场,或多栋楼可刷卡开门,现在甲方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门禁一卡通,还要可以集成公共广播和信息发布,可以和楼宇对讲等联合做信息发布。而监控作为最直观了解进出口情况的信息采集渠道,也被甲方要求要能联动起来。然后是防盗,楼控等等。安防行业历来就存在一个问题,安防的行业边界,没人可以回答,因为连RFID也和安防有息息相关的联系,那么安防实际上已面临物联网的所有问题。系统和系统间兼容,联动,集中管理,远程便捷管理等等。

鉴于这样的情况,安防精英联盟考虑联盟体系内目前处于松散合作形式,产品之间并未深度互动,别说联动和集中管理,连基本的兼容都可能出现问题。都是独立系统,这种如何展开业务上的合作呢?当然,产品是厂里决定技术层面的内容,对于销售来说就是把既有的产品销售出去。营销则不同,营销决定了生产环节往哪个方向走,很简单,营销一切围绕市场和客户,甚至设计远期的需求方向,强势的营销团队会直接充当产品经理,即使不济也能成为产品经理做产品研发决策的重要意见。所以,我们若期待业务上有往来,先让产品互联互通,有合作的意识,产品也要做好合作的准备。后期才会有合作拿项目,团体一起出现在某些可合作项目上,一起争取。对于系统集成商或普通工程商而言,这也是绝对的好事,因为找到安防精英联盟就解决了项目所需的所有产品,包括技术,以及熟悉这些产品的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快速的制订标书和技术方案。

这样的想法或比较完美,甚至有些空想,但真促成几家做到,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希望各位在考虑合作时,或谈到合作时,真正考虑到合作所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大的企业日益强大的社会资源和品牌效应,以及资本等等,中小微企业再不快速组团合作,机会将越来越渺小。

产品厂商或经销商进行产品推荐介绍主要为PPT讲解或文档、图文讲解,每个接受报名厂商介绍时间为1小时,内容请准备在一个小时以内。报名费用主要用于参会人员礼品、现场活动奖品、统一服饰、水果等物品购买,多出的费用将用于后期视频制作。报名即交报名费用,不接受拖欠和违约,报名参会的注意活动时间为全天,迟到罚款,不到直接清理出群,早退罚款,罚款每人次为50元,用于下一次活动以及购置本次活动优秀参会表现者的奖励物品。特别提醒下,活动提供的T恤都是一点点攒钱买的,不是讲得这么寒酸,如果你了解的话,应该在理解的角度去考虑问题。T恤需要批量订购,预算紧,每次都订了小批量的T恤,如果预算足够,我们组织的人更乐于当善人,每次活动都重新发一次。实际上不是这么个情况,若你之前有参加活动,并领取活动用T恤,希望这次再参加时,主动带上以前领取的T恤。我们将感谢万分!大家虽然没真正成为合作体,但统一的服饰是我们将来统一一致的方向的一个标志,慢慢再统一心境。

场地和当天餐饮的赞助已确定下来由中部物联港赞助,已有一家厂商提出报名意向,希望有兴趣的厂商提早报名,好根据情况确定主题。另外招募当天的服务团队,接待和签到,主持人,活动策划。有摄像设备的或可提供,争取多个机位,全方位展示活动风采。

有愿意赞助的企业或个人也可以赞助,物品和现金赞助都欢迎,作为活动的礼品或奖品购置用。回报可以是现场广告位一个,冠名暂由当天赞助最大的中部物联港拥有。平时群内禁止广告,当天可散发名片和资料,厂商介绍部分最高时长为一小时,为有偿报名。费用500~1000,主要用于群内服装费和现场礼品购置。

活动当天下午会组织工程技术交流,欢迎有兴趣的工程师主动报名当现场讲师。及早确定交流内容,并提前做好准备。厂商部分最好准备实物现场讲解和试用,平常有疑问的可直接提出,当天组织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有条件情况下组织实物模拟讲解处理过程和方法。

报名格式:

公司名称:(你所在公司名称

所属行业:(你所在公司或你个人所属行业

个人姓名:(你的名字

个人特长:(报名人的技术或营销等方面的长项,限专业内的

报名人数:(几个人报名,是否还有代同事或朋友一同报名参与

关注内容:(你最关心的内容,可列举一条以上内容或留空

联系方式:(常用手机号

群内名片:(群名片及QQ号

具体地址地图:


群内联络:103567(安防精英联盟群号)

联系人:徐金【WH-HD监控-徐(383894668)】

联系电话:15002771788

最迟报名时间:2015年9月16日。

门禁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门禁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中控安防

门禁系统是出入口门禁管理系统,是一种现代化安全管理系统,它涉及光学、结构设计、生物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在人通过重要通道时,进行适当级别的权限鉴别,以区分是否能通过的一种安全管理手段,是现代社会办公场所和家庭住宅门禁安全管理的基本工具和发展方向。

门禁系统的组成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门禁系统做为安防产品的一个子系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门道和钥匙管理。广义的门禁系统,包括考勤管理系统、消费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巡更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和门禁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结合;而狭义的门禁系统由门禁控制器、一体机门禁、读卡器、电控锁、门磁、出门按钮、电源和卡片等组成。

门禁控制器,是门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CPU,负责整个系统的输入,输出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控制等。

读卡器,包括射频读卡器和生物识别读卡器,通过读取射频卡信息的设备,或识别人体生物技术(如指纹、人脸)的设备,并将读取或识别的信息发送给门禁控制器处理。

一体机门禁,功能和门禁控制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一体机门禁属于单门门禁,有时可代替读卡器功能。

电控锁,是一个由继电器控制的机械锁设备,是门禁系统的动作执行部件,根据适用门的不同,又分为电插锁、磁力锁、阳极锁和阴极锁等。电插锁适用于办公室木门、玻璃门。大多属常开型。磁力锁,适用于通道性质的玻璃门或铁门,属于常开型。阳极锁,适用于家用防盗铁门、单元通道铁门,也可用于金库、档案库铁门。它安装在门框的上部与电磁锁不同的是阳极锁适用于双向的木门、玻璃门、防火门,而且它本身带有门磁检测器,可随时检测门的安全状态。阴极锁,一般为通电开门型适用单向木门。停电时阴锁是锁门的,所以安装阴极锁一定要配备UPS电源。

门磁,用于检测门的安全/开关状态。

出门按钮,一个由开关量控制的设备,按一下即开门,适用于对出门无限制的情况。

电源,整个系统的供电设备。

卡片,当读卡器为射频卡识别时,为感应卡,相当于开门的钥匙。当读卡器为生物(如指纹)识别时,人体指纹相当于开门钥匙。

 


门禁系统的分类

近些年,随着感应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门禁系统也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在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需求不同,门禁系统随即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进行了分类。

根据进出门的识别方式不同,分为密码识别、卡片识别和生物识别三大类。

密码识别顾名思义是通过输入密码的正确性来识别进出权限,优点是操作方便,无需带卡;缺点是密码容易泄露,安全性不高,无进出记录,只能单向控制,按键容易损坏,失灵。

卡片识别通过读卡或读卡加密的方式来识别进出权限,卡片又包括磁卡和射频卡。磁卡的优点是成本低,一人一卡,安全性一般,有开门记录;缺点是卡片,设备有磨损,寿命较短,卡片容易复制,卡片信息会因外界磁场丢失而无效。射频卡优点设备无接触,开门方便安全,寿命长,安全性高,有开门记录,可实现双向控制,卡片很难被复制。缺点是成本较高。

生物识别是通过检测人员的生物特征来识别进出权限,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静脉识别等。优点是安全性极高,无需携带卡片;缺点是成本很高,识别率对安装环境和使用者有要求。

按设计原理可分为一体机门禁和门禁控制器两大类。

一体机门禁是集LCD显示、按键、卡识别或生物识别于一体机的门禁设备,属于单门门禁,通常安装于门外,操作灵活易用。

门禁控制器又分为控制器自带读卡器和控制器与读卡器分体两类。控制器自带读卡器的缺陷是门禁控制器必须装与门外,部分控制线可能露在门外,无需卡或密码可以轻松开门,安全性不高;控制器与读卡器分体的,只有读卡器的线路在门外,其他控制线均在门内,而读卡器传递的是数字信号,因此,无效卡片或密码任何人都无法进门,安全性较高。

按门禁系统与计算机通讯方式划分有分为RS485通讯、TCP/IP有线和无线通讯。

RS485通讯方式通常用于小系统,通讯线路专用,稳定性较好;缺点是一旦设备的安装位置固定后,很难更换计算机的中心管理位置,不易实现异地或网络控制。

TCP/IP有线和无线通讯,是目前门禁系统与计算机服务端应用较为普遍的通讯方式,优点是管理中心可以随时变更,尤其是无线通讯免布线,降低成本,且很容易实现异地管理及与其他安防管理系统集成一体,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缺点是系统通讯的稳定性依赖于局域网的稳定,适用于大型门禁管理系统和分散型的单位使用。

门禁系统的选型

门禁系统是一种安防管理系统,高度的稳定性,多种通讯方式结合,实现安防设备间的互联和系统整合,保证设备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是选型的重要方面。

从产品类型方面选型,如脱机独立门禁机和联网门禁机方面。独立门禁机通过主卡、副卡,或者密码键盘设置进出权限,优点是布线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缺点是没有个性化的出入权限管理,没有进出记录查询,仅具备基本的门禁功能,门多时,设置较复杂。联网门禁机可通过后端服务器的管理软件设置进出权限管理,设置强大的门禁管理功能和权限,可实时监控进出门禁情况,查询记录,门越多,管理越方便,安全性高;缺点是布线较多,价格较独立门禁机高。

从功能方面选型,从生物识别门禁设备和卡片识别门禁设备,如指纹识别一体机,或读卡器,安全性极高,且无需带卡,避免漏钥匙而无法开门情况,缺点是成本高,对安装环境和使用者有要求;卡片识别成本低,缺点是有被复制卡片的风险。从带LCD显示屏门禁机方面,LCD显示更易于人机交互,更人性化,缺点时LCD寿命短。

从产地方面选型,中国的门禁产品发展到至今已相当成熟,也许国外的门禁产品也非常成熟,部分国外品牌的稳定性较中国部分品牌好,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如价格问题,使用习惯问题等等。又或者部分中国品牌的稳定性会比国外品牌好,因此,具体应用环境根据实际来选择。

门禁系统的发展趋势

门禁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由单门出入控制功能,发展到一整套完整的区域控制出入管理系统,可以说已相当成熟。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门禁控制系统日益呈现出与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讯等最新技术紧密结合的趋势。

网络化发展趋势。在传统的门禁控制系统方案中,门禁控制器主机通过韦根或RS485通讯协议与读卡器连接,而门禁控制器主机通过RS485或其他总线来与管理中心进行数据交互。这样的系统受限于传输瓶颈,容量小,管理也不便。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门禁控制系统也步入了网络化时代,已发展为多种传输协议结合的灵活系统架构,如门禁控制器主机通过原有的韦根、RS485通讯协议与读卡器连接,而门禁控制器主机通过有线TCP/IP、纯无线(WIFI,3G,4G),有线和无线结合与管理中心连接;门禁控制器主机分一级、二级门禁控制系统,一级和二级门禁控制系统通过TCP/IPRS485连接,二级控制系统通过TCP/IP,或纯无线,或有线和无线结合与管理中心连接。这样,弥补了韦根协议的安全性问题,解决了RS485传输范围的局限性,也扩大了门禁控制系统的管理区域,实现了跨地域企业的统一管理需求。


 

网络监控关于交换机建议

网络视频监控关于交换机选择的建议

背板带宽

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

背板带宽计算方法端口数*端口速度*2=背板带宽,以华为S1724G为例,该款交换机有24个千兆口。背板带宽=24*1000*2/1000=48Gbps

背板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交换设备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也称无阻塞。

转发性能(各端口包转发率之和)

包转发率,也称端口吞吐量,是指路由器在某端口进行的数据包转发能力,单位通常使用pps(包每秒)来衡量。一般来讲,低端的路由器包转发率只有几K到几十Kpps,而高端路由器则能达到几十Mpps(百万包每秒)甚至上百Mpps


包转发率的计算方法:满配置千兆端口数×1.488Mpps+满配置百兆端口数×0.1488Mpps=包转发率
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1个百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0.1488Mpps)。以华为S2700-26TP-SI为例,该交换机有24个百兆口,两个千兆上联口。包转发率=24*0.1488Mpps+2*1.488Mpps=6.5472Mpps

整机转发率标称包转发率,那么交换设备在整机转发上是线速的,也称无阻塞。

2、交换机选型建议

 

对于一套大中型网络监控系统其交换机配置一般由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三部分组成。

接入层:

可选择8路或16路普通百兆交换机,建议接入交换机上摄像机数量控制在6-10台。

我们常用的交换机的实际带宽是理论值的50%-70%,所以一个百兆口的实际带宽在50M-70M4M*12=48M,因此建议一台百兆接入交换机最大接入12720P网络摄像机。同时考虑目前网络监控采用动态编码方式,摄像机码流峰值可能会超过4M带宽,同时考虑带宽冗余设计,因此一台百兆接入交换机控制在8台以内时最好的,超过8台建议采用千兆口。

汇聚层:

性能比接入交换机要求要高,可选择带千上传口的二层交换机。该交换机百兆口与接交换机相连,千兆口与监控中心核心交换机连汇聚交换机上摄像机数量应控制在30台左右。

720P网络摄像机4M码流计算,前端每台接入层交换机上有6720P网络摄像机,该汇聚交换机下联5台接入层交换机。该汇聚层交换机下总带宽为4M*6*5=120M,因此汇聚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级联口应选千兆口。

核心层:

核心交换机是整个数字监控系统的核心,下联汇聚交换机,上联视频监控平台,存储服务器,数字矩阵等设备,建议选择三层全千兆核心交换机,摄像机数量超过150台考虑三层万兆核心交换机。 

举例:

如果5IPCAM接入一个交换机,我们一般情况下是使用一个8口交换机,那么这个8口交换机是否满足要求? 那么我们至少计算这个交换机3个方面的能力。

1.背板带宽: 端口数*端口速度*2=背板带宽,8*100*2=1.6Gbps/S

2.包交换率: 端口数*端口速度/1000*1.488Mpps=包交换率,

8*100/1000*1.488=1.20Mpps/S,有些交换机的包交换率有时计算出不能达到此要求,那么就是非线速交换机,当进行大容量数量吞吐时,易造成延时。

3.级联口带宽: IPCAM的码流*数量=上传口的最小带宽,4.5*5=22.5Mbps/S,通常情况下,IPCAM带宽超过45Mbps,建议使用1000M级联口。

3、选型时注意事项:

1、为了管理方便,可选WEB管理型交换机;

2、由于视频流量较大,可选线速交换机;

3、视频数据有突发性的特点,交换机缓存越大越好;

4、交换机的流量控制功能;

5、汇聚交换机和核心交换机建议选择知名企业产品。

如何选用UPS

如何选购UPS

        由于不稳定的电源品质,经常造成计算机设备硬件上的损坏、当机及重要资料遗失,因此不断电系统(UPS)已渐渐成为购买计算机设备时不可或缺的标准配备。然而应该如何选购UPS却经常困扰着使用者,因此鑫皕成特别把销售过程中,客户经常遇到的问题加以整理,并提出说明,希望作为各位使用者在选购不断电系统(UPS)时的参考。

电力问题的种类有那些?

答: 电源问题除了市电中断(power failure)外,尚有电压突降(power sags),脉冲电压(high voltage spikes),暂态过电压(switching transients),电压浪涌 (power surges),杂讯干扰(noise),频率变化 (frequency variation), 电压起伏及闪烁(brownout)等问题存在,这些就是造成计算机设备或精密仪器当机、内部组件损坏、缩短使用寿命以及资料流失等软硬件之损失。
为何要使用不断电系统? 长期的成本效益为何 ?

答: (1) .我们就以计算机来说明这个问题,今天如果未使用不断电系统, 那么当市电发生异常,将造成计算机当机,甚至造成硬件故障,到时维修费将不可预期;硬件的故障可花钱消灾,但是存在硬盘中的资料呢?可是有钱也买不到,所以为您的设备添购不断电系统,就如同买保险一样,有备无患。
      (2). 这里必须附带说明的是,不断电系统并不是只有当停电时才有动作的,前面所提到的市电异常,包含了市电电压过低、过高、突波、噪声等,均是足以影响设备正常运作的电源品质问题,而配备不断电系统能一次性解决电源问题。
      (3). IBM美国总公司曾委托Allen-Segall作过各种电源设备效益及成本评估, 证明UPS的长期成本是最低的。

不断电系统的分类 ?

答: 1.早期的不断电系统分为在线式(ON-LINE)及离线式(OFF-LINE)两大类,最近已有厂商推出在线交互式 (LINE INTERACTIVE),其特性介于在线式与离线式之间,但就其动作特性与供电方式而言,应归类于离线式。
      2.依输入/输出相数及电压可分为单相输入单相输出,(应用于10KVA 以下,离线式、在线交互式、在线式等小容量),三相输入单相输出(应用于10KVA以上在线式),三相输入三相输出(应用于20KVA以上在线式大容量)。

不断电系统应用于何种设备?有无限制?

答: 不断电系统,一般均应用于保护重要设备,例如:计算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仪器等。由于UPS研发设计以计算机为主,并非所有负载均适用,尤其是电感性负载,像电风扇、空调等家电均不适用。因为电感性负载会有反电动势的产生,对于离线式UPS会造成伤害。此外象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激活电流较大的设备亦不适用于UPS,因其瞬间启动电流大。若UPS容量不足时,易造成瞬间超载。一旦适逢市电中断时,UPS输出亦中断。平时UPS长期处于超载使用时,将缩短电子组件及UPS的寿命。

 

 


如何选购UPS?

答: (1).先确认您需要何种UPS?目前UPS种类有三种:

    (2).确定您所需UPS之功率(VA)值
您所保护之设备均会标示其功率(w)值或电流(A)值。
        如是功率(w)值÷0.7=VA值
        如市电流(A)值×220=VA值
将所有设备VA值相加得到总VA值,将总VA值加上20%~30%预备容量即得到UPS VA值
 (3)UPS配置电池容量及数量计算公式:

例:一客户现需一台在线式C3KVAS 延时4小时的UPS,配置为:STK主机C3KS ,使用12V100AH电池8只。计算公式:(3000*0.7*4H)/96=87.5就大原则应使用100AH的电池8只.(即12AH*8只=96)
如何考虑UPS的备用时间?

答: UPS依备用时间可分为标准型及长效型。标准型UPS备用时间为5-15分钟,长效型为1-8小时。假如您的设备停电时,只需要存盘、退出即可,那选用标准型UPS;假如您的设备停电时,仍须长时间运转,那须选用长效型UPS。

我是一家小型打字社,办公室有两台PC机,如何配置UPS?
答:一台PC的耗电量约为250VA,250VA1+30%)=325VA,一台后备式TG500就完全可以保证您在停电时有足够的时间存盘关机避免文件丢失。两台PC机可分别配置两台TG500,或用并联形式配置一台TG1000。如果考虑市电中断时有急件处理,可选购山特长延时UPS,以延长备用时间。如MT1000S、K1050S等。


 如何依自己的环境来选购UPS ? 采行何种供电方式为宜?
答:1.在电力品质不错的环境中(如住宅区与商业区),电力异常的现象并不常发生,计算机设备可以使用离线式不断电系统(OFF-LINE UPS),以降低购置成本。但是如果电力品质不佳的环境(如工业区、郊区、动力设备附近等),且软硬件设备资料不容许因电力品质问题而故障,则最好是选用在线式不断电系统(ON- LINE UPS),才可提供设备更完善的保护.
     2.UPS的供电方式可分为集中供电方式和分散供电方式两种。
        2-1.集中供电方式是指由1台UPS向整体线路中各个负载集中供电。
        2-2.分散供电方式是指多台UPS电源对多路负载分散供电。
        2-3.集中与分散供电方式的优缺点具体如下:

       集中供电方式 便于管理     布线要求高       可靠性较低        成本高
       分散供电方式 不便于管理 布线要求低        可靠性较高       成本低


UPS为何要接地?

答:1.一方面为保护人身安全防止触电,另方面良好的接地有利于消除耦合噪声干扰.
     2.以单独接地方式供UPS及计算机设备使用,接地电阻值建议小于5Ω,材料选用一级品且施工需严格要求,接地点须与避雷针接地点远离.


转换时间对计算机有何影响?
答: 离线式不断电系统(OFF-LINE UPS)在作电力系统转换时,会有转换时间,而转换时间到底多长?对计算机有什么影响?是客户经常提出的问题。转换时间的长短各厂家产品设计不同,一般均介于2至10毫秒,就计算机而言,当电力中断时,其本身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应可维持10毫秒左右,因此不断电系统的转换时间是一般个人计算机所能接受的。


不断电系统的容量如何计算?
答:1.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不断电系统大都以VA(视在功率)为单位,V表示电压,A表示电流,电压乘以电流就表示功率,也就是不断电系统的容量;以一部500VA的不断电系统来说明,当其输出电压为110V时,其可供应电流4.55A,当您的负载所需求的电流值超过4.55A时,就表示超载了。
     2.另一个表示功率的单位是”W”,W表示的是实功,VA表示的是虚功,两者之间有一个功率因子的差别,W=VA cosθ,这个 cosθ就是功率因子,功率因子到底多少,各家产品不同,有的是0.6,有的是 0.8,目前大部份的市售产品都定在0.7。
     3.将各个负载的额定容量累加求出总容量,并对瞬间激活耗电量大的负载如票据打印机,需另以瞬间激活时的耗电量计算,避免所有设备同时激活造成超载情形时,一旦市电中断则UPS亦无法持续供电。
     4.负载总耗电量(VA值与W值)不得大于UPS输出端功率(VA值与W值),否则就是超载。一旦市电异常或中断,UPS无法正常运作,亦造成负载面临断电危机,此乃一般用户最容易疏忽的问题。

电池的使用寿命?
答: 电池的寿命取决于环境温度与充放电次数,环境温度越高,电池寿命越短;充放电次数越多代表化学反应次数越多,电池越容易老化。一般电池寿命约三年左右,因此客户装机三年后可通过测试并考虑是否需更换电池,以确保UPS续电功能正常。


不断电系统的供电时间 ?

答: UPS主要功能是提供短时间且零中断之电源给设备使用,一般续供电时间约为5~10分钟,可供使用者完成关机或及时将发电机启动以代替市电。如非环境或设备需求,则不需考虑延长供电时间,否则将增加电池放置空间及采购成本。
产品配置及参考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