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档
产品技术文档和应用方案!
HD-SDI光端机应用于开业庆典舞台现场转播
某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五一期间正式对外开放,5月30日上午瑞典总部的副总裁要来武汉出席开业庆典活动。活动有购物中心各级领导和武汉市地区领导以及邀请参加庆典的友好单位。期间有领导讲话和歌舞表演。商业中心离舞台200米处有一室外LED大屏平时做各商铺广告使用。现活动需要将现场舞台录像实时转播到大屏现实。通过和电视台负责现场录像的人士沟通,他们采用HDSDI接口的录像机进行现场录制.解决方案示意图如下:
高清HD-SDI光端机特征:
■ 在单纤上传1路正向向HD-SDI信号
■ 工作范围从19.4Mb/s 到 1.485Gb/s
■ 用于SMPTE 292M (1.485Gb/s)的时钟恢复
■ 支持SMPTE 305M (SDTi)、SMPTE 310M (19.4Mb/s)、SMPTE 344M (540Mb/s)、M2S 和 DVB-ASI(270Mb/s)标准
■ 120m自动电缆均衡,适用所有在 1.485 Gb/s以下的速率(Belden 1694A)
■ LED状态指示灯对关键的参数进行监视
■ 支持热插拔
■ 可提供独立式
高清HD-SDI光端机技术规格:
串行电视: BNC 输入
电视信号标准:SMPTE 424M ,SMPTE 292M, 259M, 297M, 305M, 310M, M2S, DVB-ASI, DVB-SSI 和其它的 Telecom/Datacom 速率(19.4Mb/s – 1.485Gb/s)
输入数目:1 路
反射损耗:>15DB
均衡: >100M@2970Mbps,Belden 1694A电缆
>200m@1485Mbps,Belden 1694A电缆
>350m@270Mbps,Belden 1694A电缆
连接器:75Ω BNC
光输出
输出数量:1
线缆传输类型:单模单纤(多模可选)
工作波长:1310nm /1550nm
反射损失:> 15dB
抖动:< 0.2UI
连接器:LC/PC (SC/PC可选)
串行电视 BNC 输出(EO/OE) 与输入同
输出数量:接收端2路输出
信号电平:800mV 标称
上升/下降时间:200ps 标称
过冲:< 10% 振幅
反射损耗:> 15dB
抖动:< 0.2UI
连接器:75Ω BNC
电气指标
工作温度:-25℃~+70℃
电压 1A@5VDC
功率 5 W
EMI/RFI 符合 FCC Part 15 Class A, EU EMC 指标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100000小时
高清HD-SDI光端机订货信息:
型号描述 |
包装方式 |
详细信息 |
传输距离 |
HTXD-T/RSDI |
独立式 |
1路SDI高清光端机 |
0-20KM |
安防精英联盟20150124活动图片
影响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十大技术
影响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十大技术
有些技术是炒作,也有些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影响数据中心。下面十大趋势肯定能影响2015年后的数据中心发展。
数据中心技术不断涌现,并以惊人的速度变化。想想看,虚拟化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想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成了基础设施的必要功能,或者固态硬盘在高性能存储缓存以及虚拟SAN部署中的占比不断扩大。
IT专家们需要关注新的发展,并且考虑这些产品对数据中心以及业务可能造成的影响或促进。在Gartner本周的IT Operations Strategies与Solutions Summit 2015峰会上,分析家David J. Cappuccio指出了可能在下一年以及未来影响数据中心的10大IT趋势。
1. 不停机的要求
总有一些新的工作负载、用户和数据,还有对IT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Cappuccio指出服务器负载的年平均增长率(AAGR)为10%;电力需求为20%;网络带宽需求为35%;存储方面的年增长率则高达惊人的50%。IT领导者必须遵循利用率趋势,并仔细规划容量,以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来保证服务器性能与用户体验水平。
2.向对待新技术一样对待业务单元
简单的事实是,业务单元需要一定级别的灵活性与响应能力,而这对只能保障服务器正常运行的IT部门来说十分具有挑战性。因此,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独立预算中购买移动应用和云服务——甚至使用自己的设备等等。
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都会被称为“影子IT”而且令人头疼。业务单元能够简单地绕过IT,而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但是IT仍然肩负着保障技术基础与管理得当的责任。Cappuccio说,IT的目标在于一开始就与业务部门合作,以实现更好的业务成果。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合作始于更好的工具。
“我们很可能会选择SharePoint,并且将其外包给一家叫做Openbox的南非公司,“企业融资W.P.Carey副总裁Chris DiGiacomo表示,“价值在于让终端用户更好地实现部门合作,而不仅仅是与IT。”
W. P. Carey同样增加了四个新的IT职位——业务关系经理——作为IT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络人。
“他们会与工作人员一样了解业务,并协助整合流程与工具,这样可以使部门能够更积极,更有效率地工作,“他说。
3. 物联网
嵌入式网络传感器可以传输惊人的业务数据,通常被称为物联网,这一趋势正在不断上升。Gartner统计,物联网连接设备将在2020年超过260亿,所以IT面临着处理、存储、关联以及分析这些来自多个传感器,并源源不断的增长的数据的艰巨挑战。
业务,有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做出实施决策,以及看到更多长期的战略趋势和机会。
4. 软件定义架构
如今,IT人士已经听到了各种不同的“软件定义“模式,包括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以及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等。这是一种新的自动化、协调与运维IT的方式。理想情况下,它可以带来更快以及更灵活的架构重配置,并且增强工作负载性能与网络行为——所有这一切都在开放标准下。
虽然具体的软件定义元素,如SDN目前已经指日可待,其他诸如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将会很难实现,直到工具能够完全整合公司内部设备和云计算资源。换句话说,自动化软件定义基础设施取决于逻辑与规则集,是否可以被查阅以及周期性更新。否则,采用者可能在计算需求变更时遭遇风险或无效的自动化。
“如果你有使用自动化,千万别忘了这事,” Cappuccio说。
5. 集成系统革命
集成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趋势,通常被称为融合基础设施(CI),几乎是全新的概念。CI最近取得了相当大的势头,并且有望在未来的几年里获得更多注意力。CI的吸引力来自其系统级的方案,其中包括提供服务器、存储以及网络组件的预捆绑,还有供应商的深度整合。CI平台不断发展,目标在于提供更好的性能、电源效率和可管理性。
但是CI对IT来说可能非常棘手。Cappuccio解释说,代价在于高级管理人员需要深度参与CI选择——需要将传统观念“为已知的业务提供最好的产品“转变为专注于C级管理人员能产生共鸣的供应商关系维护。投资CI平台的收益也难以评估,因为基础设施需要增长与变化,所以组织可能会与现有的供应商有所纠葛,并且陷入厂商锁定的局面。
6. 分类系统
传统数据中心硬件是以完整的子系统方式存在。例如,一台服务器在同一个机箱内包含一个电源、处理器、内存和存储,并通过专用的短距离电接口链接。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处理器周期或内存,可能会需要购买更多的服务器——重复购买你不需要的其他组件。
分类系统的概念是模块化计算资源,可以根据需求横向扩展,,将模块通过高速共享连接(如硅光子)。例如,如果你需要更多计算周期,只需要把更多处理器模块添加到机柜里。
机架设计也同样在改变,为了提供直流电(DC)到计算设备,进而降低电源(和故障点)的数量,同时减少了AC到DC的转换而提高能源效率。开放计算服务器现在可以充分利用机架分布式直流供电,这种趋势也会通过分类系统不断发展。
7. 主动型基础设施
IT与商业领袖越来越依赖于分析工具,为了更好的理解数据中心和计算资源——然后做出关于数据中心利用率和增长的更好决策。这一直都是个持续的过程,就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但最近,它已经由被动转为主动状态。例如,今天的工具都非常擅于帮助管理员预测未来将发生什么。但最终这些工具将会演变成主动进行必要的变更,以达到预期结果。
8. IT服务持续性
业务连续性(BC)和灾难恢复(DR)通常被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涉及到两个不同的问题。但是,现在两者已经正在被合并为单一的集成功能Cappuccio称之为“IT服务连续性。”
BC与DR的基本目标都是一致的:对用户保证必要的服务可用。业务连续性依赖于多站点以及提高智能,可以预测潜在的中断和停机,然后动态的迁移工作负载到其他站点。这样的数据中心战略很容易被大型组织,如交易公司锁接受,但在明年以及以后它应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9. 双模式IT
IT一直在与双重挑战做斗争,确保业务运作稳定(模式 1)以及探索新技术来加固业务(模式 2)。两种模式可能无法很好的合作,因为传统的生产工艺和驱动流程很容易因为新技术而遭到破坏。这些新技术通常会对业务带来严重的风险——但这些风险严重的原因是因为业务部门最终都必须使用它们。
这样的两种IT模式可以并存,Cappuccio 说。完全可以通过过程、流程来确保模式1运营的合规性,同时可以通过敏捷和实验来实现模式2.我们的目标是双管齐下,确保两方面可以独立运作,但不要触发IT人员在模式2的失误或失败。
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模式是完全可行的。例如,一种新技术可能需要通过试验与评估后才引入业务。一旦技术被接受并且依赖,IT会需要更多的流程和过程来管理它。公有云就是IT过渡中常见的例子。
10. 稀缺的IT技能
最后,Cappuccio认为缺少具备所需技能的IT专业人员会影响业务的发展。可能因素包括增加IT复杂性,更大的支持需求,缩短开发时间,缩减预算以及最终用户需求给IT人员带来的压力等。
IT专业人士需要能够考虑到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通过掌握不同的技能来吧工作做的更好。交叉培训工作人员,并鼓励他们参加培训和成长是激励和挽留IT专业人士的号策略——他们会更加投入,并在这份工作上停留更长的时间。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变迁史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变迁史
无线通信改变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必备品,虽然移动网络看不见摸不着,但移动上网、通话以及热点都离不开它。2015 IMT-2020(5G)峰会上,IMT-2020(5G)推进组正式发布了《5G网络技术架构白皮书》,可达10Gb/s的下载速度的5G网络又一次将其拉回了人们的视野。那从移动通信又经历了几个时代?每个时代的通信网络又如何?带着上述问题,我们就来一起来聊聊无线通信的变迁。
什么是通信?
在古代,人类通过驿站、飞鸽传书、烽火报警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这就是最开始的通信,在现代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相继出现了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甚至视频电话等各种通信方式。可以说,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经济的效率,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经济的效率
通信的种类又分为传输媒质为导线、电缆、光缆、波导、纳米材料等形式的有线通信与传输媒质看不见、摸不着(如电磁波)的无线通信。光纤等有线通信如今已经较为成熟,我们这次不做过多谈论,笔者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无线通讯这条路到如今走了有多远,又分为哪几个时期。
1G:模拟讯号传输 “大哥大“横行的年代
1986年,第一套行动通讯系统在美国芝加哥诞生,采用模拟讯号传输,模拟式是代表在无线传输采用模拟式的FM调制,将介于300Hz到3400Hz的语音转换到高频的载波频率MHz上。此外,1G只能应用在一般语音传输上,且语音品质低、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也不够全面。
1G主要系统为AMPS,另外还有NMT及TACS,该制式在加拿大、南美、澳洲以及亚太地区广泛采用,而国内在80年代初期移动通信产业还属于一片空白,直到1987年的广东第六届全运会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
1G是采用模拟讯号传输,主要系统为AMPS存在讯号不稳定涵盖范围不全面等缺点
在第1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内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很多人手中拿的还是大块头的摩托罗拉8000X,俗称大哥大。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现在的移动、联通和电信,却有着A网和B网之分,而在这两个网背后就是主宰模拟时代的爱立信和摩托罗拉。
第1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内刚刚建立的时候,很多人手中拿的还是大块头的大哥大
一部大哥大在当时的售价非常高,当然,除了手机价格昂贵之外,手机网络资费的价格也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消费。当时的入网费高达6000元,而每分钟通话的资费也有0.5元。
不过由于模拟通信系统有着很多缺陷,经常出现串号、盗号等现象,给运营商和用户带来了不少烦恼。于是在1999年A网和B网被正式关闭,同时2G时代也来到了我们身边。
1G中网络制式A网B网区别:
1G时期,我国的移动电话公众网由美国摩托罗拉移动通信系统和瑞典爱立信移动通信系统构成。经过划分,摩托罗拉设备使用A频段,因而称之为A系统;爱立信设备使用B频段,故称之为B系统。移动通信的A、B两个系统即是人们常说的A网和B网,二者的区别和划分就在于使用频段的不同。
2G:数字调制传输
昔日的王者诺基亚的时代
到了1995年,新的通讯技术成熟,国内也在中华电信的引导下,正式挥别1G,进入了2G的通讯时代。从1G跨入2G则是从模拟调制进入到数字调制,相比于第1代移动通信,第二代移动通信具备高度的保密性,系统的容量也在增加,同时从这一代开始手机也可以上网了。
2G声音的品质较佳,比1G多了数据传输的服务,数据传输速度为每秒9.6——14.4Kbit,最早的文字简讯也从此开始。
从模拟调制进入到数字调制,从这一代开始手机也可以上网
GSM在1990年由欧洲发展出来,因此又称为泛欧式行动通讯系统,另外还有TDMA、CDMA、PDC与iDEN。第一款支持WAP的GSM手机是诺基亚7110,它的出现标志着手机上网时代的开始,而那个时代GSM的网速仅有9.6KB/s。
第一款WAP的GSM手机——诺基亚7110,标志手机上网时代开始
2G时代也是移动通信标准争夺的开始,由于1G时代各国的通信模式系统互不兼容,也造成了厂商各自发展其系统的专用设备,无法大量生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信产业的发展。由于占尽先机同时获得广大厂商的支持,2G时代GSM开始脱颖而出成为最广泛采用的移动通信制式。
早在1989年欧洲就以GSM为通信系统的统一标准并正式商业化,同时在欧洲起家的诺基亚和爱立信开始攻占美国和日本市场,仅仅10年功夫诺基亚就推倒摩托罗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商。
2G主流的几个网络制式: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就是众所周知的GSM,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亿人正在使用GSM电话。GSM标准的无处不在使得在移动电话运营商之间签署“漫游协定“后用户的国际漫游变得很平常。
GSM 较之它以前的标准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数字式的,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 (2G)移动电话系统。这说明数字通讯从很早就已经构建到系统中,GSM是一个当前由3GPP开发的开放标准。
TDMA: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多址是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Frame),每一个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终端的信号而不混扰。同时,基站发向多个移动终端的信号都按顺序安排在预定的时隙中传输,各移动终端只要在指定的时隙内接收,就能在合路的信号中把发给它的信号区分并接收下来。
CDMA:
码分多址(CDMA)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3G:第三代行动通讯标准
第2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竞争结束,随后通信厂商也在思考通信标准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此时人们对移动网络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第3代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在新的频谱上制定出新的标准,享用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与2G相比3G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每秒可达384 Kbit的高速传输速度
3G分为四种标准制式,分别是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在3G的众多标准之中,CDMA这个字眼曝光率最高,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
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2009年颁发3张3G牌照,正式进入3G时代
中国于2009年的1月7日颁发了3张3G牌照,分别是中国移动的TD-SCDMA,中国联通的WCDMA和中国电信的WCDMA2000。
2009年的1月7日颁发了3张3G牌照
新一代行动通讯系统,同样是建构在数字数据传输上,3G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每秒可达384 Kbit的高速传输速度,在室内稳定环境下甚至有每秒2 Mbit的水准,稳定的联机品质也利于长时间和网络相连结,有了高频宽和稳定的传输,影像电话和大量数据的传送将更为普遍,行动通讯有更多样化的应用,因此3G被视为是开启行动通讯新纪元的重要关键。
ipad领衔 3G平板电脑崛起
世界上主流的3G规格为WCDMA与CDMA2000系列,另外还有中国大陆主推的TD-SCDMA。WCDMA主要为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所使用,著名的日本NTT DoCoMo FOMA即采用此规格。而支持3G网络的平板电脑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苹果,联想和华硕等都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板产品。
iPad 2的3G版本在当时风靡一时
当时相对成熟的WCDMA网络和CDMA2000网络让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拥有很大的起跑优势,而中国移动的TD-SCDMA由于是自主研发,因此在3G用户数量、终端数量、运营地区上都存在一定的劣势。从现在来看采用自主技术的中国移动在网络上吃了大亏,网络速度上一直被电信和联通紧紧压制,平板电脑的网络制式也是大多为联通3G网络。
此外,美、加、澳、韩以及日本KDDI则是采用CDMA 2000系列,其中又包括CDMA 2000 1X、CDMA 2000 1X EV-DO、CDMA 2000 1X EV-DV等,全部都是自CDMA 2000进化而来。至2004年止,全球CDMA 2000 1X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而WCDMA约有1200万的用户支持。
4G:无线蜂窝电话通讯协议 100Mbps的速度下载
4G网络是指第四代无线蜂窝电话通讯协议,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
4G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
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严格意义上来讲,LTE只是3.9G,尽管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其实并未被3GPP认可为国际电信联盟所描述的无线通讯标准IMT-Advanced,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其还未达到4G的标准。只有升级版的LTE Advanced才满足国际电信联盟对4G的要求。
2013年12月国内发布4G牌照
2013年12月,工信部在其官网上宣布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也就是4G牌照。至此,移动互联网的网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与前几代相比,速度提升非常明显
对于用户而言,2G、3G、4G网络最大的区别在于传速速度不同,4G网络作为最新一代通讯技术,在传输速度上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理论上网速度是3G的50倍,实际体验也都在10倍左右,上网速度可以媲美20M家庭宽带,因此4G网络可以具备非常流畅的速度,观看高清电影、大数据传输速度都非常快,只是资费是一大问题。
4G产品较为丰富
如今4G信号覆盖已非常广泛,支持TD-LTE、FDD-LTE的手机、平板产品越来越多,很多平板,支持4G网络已经成了标配,支持通话功能、网络的Android、Win系统平板也非常常见。
联想YOGA平板2的3G功能是其一个亮点
毫无疑问,4G网络大大提高了移动连接的速度。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这相对于固定连接来说已前进了一大步。你觉得这样就满足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目前5G需求基本确定,正式启动标准研制,其速度或达到10 Gbps。
4G网络制式附录:
TD-LTE:
LTE是基于OFDMA技术、由3GPP组织制定的全球通用标准,包括FDD和TDD两种模式用于成对频谱和非成对频谱。
TD-LTE,即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由3GPP组织涵盖的全球各大企业及运营商共同制定,LTE标准中的FDD和TDD两个模式实质上是相同的,两个模式间只存在较小的差异,相似度达90%。TDD即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频分双工相对应。
TD-LTE是TDD版本的LTE的技术,FDD-LTE的技术是FDD版本的LTE技术。TD-SCDMA是CDMA(码分多址)技术,TD-LTE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两者从编解码、帧格式、空口、信令,到网络架构,都不一样。
FDD-LTE:
LTE是基于正交频分多址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技术、由3GPP组织制定的全球通用标准,包括FDD和TDD两种模式用于成对频谱和非成对频谱。LTE标准中的FDD和TD两个模式间只存在较小的差异,相似度达90%。
由于无线技术的差异、使用频段的不同以及各个厂家的利益等因素,FDD-LTE的标准化与产业发展都领先于TD-LTE。FDD-LTE已成为当前世界上采用的国家及地区最广泛的,终端种类最丰富的一种4G标准。
两者区别:
TD-LTE和FDD-LTE都是分时长期演进技术,但是TD-LTE是TDD版本的长期演进技术,被称为时分双工技术,而FDD-LTE也是长期演进技术,不同的是,FDD-LTE采用的是分频模式。类似网络课程中的时分复用技术和频分复用技术。
5G:划分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类
速度或达到10 Gbps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也是4G之后的延伸,目前5G的需求及关键技术指标(KPI)已基本确定,国际电联将5G应用场景划分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类,各个国家均认为5G除了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将解决机器海量无线通信需求,极大促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
5G除了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将解决机器海量无线通信需求
5G:呈现出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
就目前规划来看,5G与4G、3G、2G有所不同,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也不是几个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4G后向演进技术)集成后的解决方案总称。5G需求已扩大到物联网领域。
5G传输中呈现出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更好地支持物联网应用
不得不说,高速率是5G的最大特点,4G的下一步发展最高可以达到峰值1G的上网速率,而5G则可以最高达到10G。这也就意味着,在5G网络环境下,一部超高清画质的电影1秒内就可以下载完成,与4G网络相比,5G网络不仅传输速率更高,而且在传输中呈现出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低功耗能更好地支持物联网应用。
5G目前境地
关于5G的研究全球是从2012年开始,2013年4月19日,IMT-2020(5G)推进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为支持和推动5G共同成立的组织。科技部投入了约三亿元,先期启动了国家863计划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重大研发项目,除了国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华为等国际公司也参与其中。
需求推动了移动通信的发展,2020年5G开始成熟并商用
可以看到,是需求推动了移动技术的发展。因此虽然当前5G标准仍遥遥无期,但考虑到未来车联网、物联网带来的庞大终端接入、数据流量需求,以及种类繁多的应用体验提升需求等,关于5G的一些“硬需求“已经提前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无线通信技术通常每10年更新一代,2000年3G开始成熟并商用,2010年4G开始成熟并商用,现在研究5G,2020年成熟应该是符合规律的预期。
写在最后:
80年代,语音业务是新兴需求,因此基于模拟蜂窝技术的1G应运而生;
90年代,语音业务需求量与日俱增,此时,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已经成为必须,使得2G(GSM)进一步提高了语音通话的质量,提高了频谱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组网成本,满足了90年代新业务(语音和短信)的需求。
21世纪,多媒体应用逐渐成为主流,“移动宽带“需求到来,以码分多址(CDMA)为主要特征的3G的出现,支持了数据和多媒体业务;
而最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又全面兴起,“移动宽带“需求进一步提升,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入多出(MIMO)为主要特征的4G成为了支持宽带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关键;
从1987年的第1代移动网络到2015年的第4代移动网络,中国移动通信走了28年,这短短的28年间我们见证了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从大哥大到如今4G平板。而1G、2G、3G以及现在的4G逐渐从简单的通话也已经转换为清晰语音、高质量图片视频传送技术发展,运营商的业务也开始发生了转变。而更高网速的5G也将诞生,未来翻天覆地的移动通信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国宽带与数据中心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宽带与数据中心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博士是国内电信运营商中知名的光通信技术专家。长期在运营商工作的唐博士不仅精通光通信技术,对于电信领域光通信的市场也非常熟悉。今年5月5号-7号的北京国际光电展上,小编有机会采访了唐雄燕博士,向他请教关于光通信技术和市场以及宽带市场的诸多问题。
小编:唐博士您怎么理解去年PON市场的爆发增长?按理我们觉得LTE投资会冲击运营商在FTTX方面的投资,但是去年和PON相关的各个产品,像PLC,组件,光模块等都市场爆发。这种情况今明两年还会持续吗?
唐博士:现在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推进,国家对运营商提供的接入带宽还是相当的不满意。为此中国宽带接入建设这两年还在大干快上,尤其是光接入网的建设,这两年各大运营商都在加速光接入网络的建设。联通这两年在整个光网络的投资还是比较大,联通会把过去铜线的接入,全部要改造成光纤的接入,这两年就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小编:日本已经启动10G PON,中国会跟进吗? 您看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千兆光纤入户的业务?
唐博士:现在新建的PON平台,也基本都是10G PON的平台了。联通如果要提供10G PON的业务的话,在这个平台上直接插入相应的板子就能去做。具体的市场,估计在未来2-3年中国的10G PON业务也会起来。到了100兆入户带宽普及的时候,10G PON这样的产品就不可或缺了。
千兆光纤入户在中国规模发展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估计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首先是企业的客户会做千兆接入,联通已经在一些工业园区里面在做了一些千兆接入的试点。目前联通正好在四川绵阳开发区做一个试点,大概7月份左右还会专门开发布会。试点目前还是只针对园区,主要给企业用户提供服务,给家庭用户提供千兆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比较长。联通现阶段首先的目标还是做100兆,这是联通近2~3年的一个奋斗目标。
小编:中国联通准备如何应对谷歌,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带来的数据中心业务的挑战?
唐博士:实际上数据中心的业务大家都在提供。相比国内像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数据中心的资源相对会更多一些,劣势是数据中心下面云的一些服务反而可能没有阿里他们做得好。运营商更多还是局限在存储资源的出租。下一步联通可能会把网络和云的一些服务结合起来。此外,在这个市场上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各有各的定位。像阿里的客户更多的只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而对运营商来说,更多是大客户。这些客户还是会选择用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服务,相信运营商后面的服务更有保障。
小编:国外最近数据中心互联对光设备提出很高要求,国内这样的市场有开始吗?
唐博士:中国联通现有十大数据中心基地,联通也在想把这些数据中心互联起来,构成整个统一的,或虚拟成一个数据中心。这种需求还是逐步的在增强。像阿里,腾讯,他们的数据中心也是要联网的,实际上他们也在做他们的光网络,因为他们租用运营商的管线,就是想把他们这些数据中心连起来。过去联通自己的数据中心接到我们的IP网上,现在联通也在想是不是为数据中心构建专门的承载网。
光缆成端的新模式—熔端式光纤现场连接器
光缆成端的新模式
—熔端式光纤现场连接器
信息媒介的空前繁荣,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而以光为信息通信载体的光纤、光缆传输网络的建设发展迅猛,正快速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
无论是中心机房还是用户末端,光纤、光缆在布放、调度管理作业时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光缆的现场端接问题。纵观电缆通信年代,成熟的模块卡接及水晶插头端接技术已经完全解决了以电导体模式传输的铜缆现场即时端接问题。而以光全反射模式传输的光缆成端问题,因其对光纤轴向高对准度及光纤端面接触的高紧密度的苛刻要求,而长期依靠工厂预制的光纤活动连接器来解决,这种非现场即时成端模式造成了通信机房或末端用户楼道内产生大量冗余的光缆,以致空间被挤占,资源管理日益困难。光缆能实现象铜缆一样可靠、即时的现场端接,始终是广大光器件工程师努力的一个方向。
近期,南京普天通信推出的熔端处理型光纤现场连接器,为光缆的现场可靠成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接续模式,并已获得专利权利认可。
所谓熔端处理型光纤现场连接器(以下简称熔端插头图1),其原理就是利用具有瞬间高压放电功能的光纤熔端机(见图2)现场对裸光纤的切割端面进行预定功率的放电处理,使光纤端面在炽热电弧作用下产生局部熔融,并因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一个微球面,同时通过电弧抛光的作用,又可清理潜在的光纤切割缺陷(图3)如批纤、碎屑等。处理后的光纤接续入插头并定位后进行缆线耦合时,可促使微球化的光纤中心通光区优先可靠地接触对端插芯,以大幅降低光学衰耗,同时平整的光纤端面也使光纤接点核心区域的空气间隙大幅缩小,大大缓解了因菲涅尔反射造成的光功率折返现象,从而提高了回波损耗值。
为了适应机房新建或改造过程中室内圆形光缆的成端要求,熔端插头设计总长度不到4.5厘米,内部结构划分为夹持管理固定裸光纤、∮0.9被覆层的两个功能区域,插头尾部采用细牙螺纹啮合及悬臂收口形式分别对光缆的凯芙拉丝及外护皮进行紧固或夹持,从而满足了室内松套光缆的接续要求。
目前,市面上现场接续的光纤连接器有:机械型现场接续连接器和热熔型现场接续连接器,其中机械型现场接续连接器,由于其采用现场光纤端面切割直接与预置的光纤进行的接续形式,其接点通过填充折射率匹配液来封闭光纤接点间隙来隔绝空气,以确保光学指标正常。而普天熔端插头可实现光纤单接点接续,无须进行光纤预置,并彻底摆脱对折射率匹配液的依赖。这样既减少了衰耗节点,同时也排除了连接插头因不良品质匹配液使用时可能因流失、气泡造成产品光学指标劣化的风险,同时大大降低了连接器本身成本。其中热熔型现场接续连接器,由于其配套的便携式熔接机设备虽然经过几轮价格下调仍维持在二万元以上,且产品使用时需要处理两侧光纤,并涉及热熔、热缩、散件固定三大操作程序,故对技能及操作环境的要求较高,大大限制了产品的运用。而普天熔端型单点式光纤现场连接器配套的熔端设备投资仅为熔接机的三分之一,产品操作时仅需处理单侧光纤,操作简单,施工人员上手快,便于推广。
目前熔端型光纤现场连接器正在进行连接器型式、适用缆型的系列化覆盖工作,并已着手准备市场推广。
全面解析云计算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及前景
全面解析云计算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及前景
一、
云计算在中国
(一)云计算带来新一轮信息革命技术浪潮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自给自足的IT”自然经济“转换为IT”商品经济“,可以让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各尽所能,用户各取所需。云计算最核心的是IT领域商业理念和商业服务模式的重大变化。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化中,很多行业和领域早就完成了类似的演变过程。比如,动力、银行和农业等。下面以动力的变革为例:
1、以人力作为动力,动力的生成力是分散的,依赖于特定的人,只能直接使用,不能传输,效率也很低。
2、进入到大水车的时代,采用机械动力,功率大幅提高,用户可根据需要自己组织生产,经常在河边建设使用,可以短距离传输,主要是供给自己使用,动力系统复杂,效率仍然比较低。
3、进入到大规模电厂时代,爱迪生的电厂使得电力成为更便宜而源源不断的动力,电力普及所产生的商业和社会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IT和电信行业的发展也同样遵循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基本发展规律,在历经百年的发展后,目前正在融合并进入规模商品经济的时代。云计算的出现是多种技术和商业模式演进的结果,因此研究云计算的发展脉络的维度可以很多,如计算技术的发展演变,软件技术的发展演变,IT产品的发展演变等。从IT产品的发展演变来看,最初的IT产品主要是具备计算能力的产品。计算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需求的变迁发展到了电子计算机时代,又经历了集中计算的大型计算机及超级计算机时代;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将只在特定行业中应用的大型主机变成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的个人电脑,大幅度提高了个人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率;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将数以亿万计的信息孤岛汇集成庞大的信息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沟通,共享和协作的效率,丰富了社交和娱乐生活;互联网深度发展后推动了计算和储存技术的变革进而推动了整个IT系统的革命,云计算的出现使得IT的服务从硬件向软件转化,IT基础设施转变为像水和煤气一样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而超级数据中心成为IT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者。
(二)中国云计算的发展阶段
云计算可以以较低成本和较高性能解决无限增长的海量信息的存储和计算的问题,使得IT基础设施能够实现资源化和服务化,使得用户可以按需定制,从而改变了传统IT基础设施的交用和支付方式。中国云计算当前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点:⑴ 2010年已经从概念宣传阶段,进入实质发展阶段;⑵ 正处于私有云的研发试验阶段,计划向公有云转变;⑶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公有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CWW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门槛过高。云计算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使得中小企业无需购买硬件设备,无需专业技术人才就能够享受信息化服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使中小企业轻松跨越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在内的信息化门槛。因此中国云计算的发展首先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超过4200万户。中小企业不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已成为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的主体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6万家样本企业的信息化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起步阶段,开始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经营销售能力;二是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发现更多客户,拓展供应链;三是利用信息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四是将信息技术用于企业管理,及时掌握经营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在技术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16.7%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14%的企业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网站主要用于发布信息,其次是开展电子商务。只有9%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的企业应用了ERP。
(三)中国云计算的五种推动力量
2009年以来,我国云计算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的阶段,各方力量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推动者包括以IBM、EMC、Intel等为代表的跨国设备制造商(现在转变为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推销解决方案,拓展和占领市场;上海、北京、天津、无锡、东营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建设了一些云计算中心,为拉动投资需求,建立政府公务云及面向中小企业的公有云;以新浪、腾讯、阿里巴巴、世纪互联等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对内做IT设施的改造提高效率,对外提供服务以降低成本拓展业务范围;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代表的传统电信运营商,短期目标是为运营支撑系统搭建私有云,整合内部资源,节能降耗,实现利旧和转型;另外还有以金蝶、金算盘等为代表的软件公司,这些公司在云计算的概念出现以前已经开始提供SaaS业务,对于云计算的概念推动实际并不很热心。
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关注云计算的发展。
(四)云计算三种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由于云计算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技术与商业因素,云计算的产业链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每种业务模式都分别自成体系。三种业务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平衡,产业的进展以SaaS最为成熟,但目前关注的焦点却集中在IaaS。
1、IaaS处于市场化的初级阶段
IaaS是云计算中最基础的业务形式,IaaS的基础就是以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整合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同时,IaaS提供商还应该具备完善的业务审计、安全保障、用户服务规范等多方面的能力。
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IaaS的商用产品,如世纪互联的CloudEx、中国电信的“e云“等,但这些平台普遍规模较小,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2、PaaS没有进入市场化阶段
PaaS的目的是为互联网业务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其作用类似于目前的操作系统,是未来互联网创新的基础平台,也是新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关键环节。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具备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寻求向平台提供商的转型,如新浪建立了SAE(Sina Application Engine)实验平台,但这些努力仍只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商用尚有较大差距。
3、SaaS概念混乱,炒作严重
SaaS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软件应用服务的业务形式。由于SaaS的概念定义本身比较模糊,因此也造成了判断准则难以确定。
目前,中国已经有许多软件及中间件提供商宣称提供SaaS业务,产品包括了在线CRM、在线HR、云杀毒等多种类型。据统计,2009年我国SaaS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50亿元
。不过由于SaaS市场概念仍比较混乱,对SaaS缺乏统一的认证和判断标准,因此在这之中难免有跟风炒作者存在。对于SaaS,在冷静对待市场炒作的同时,应给予基于互联网的软件产品创新足够的空间。
二、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的业务模式,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网络质量对于云计算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云计算又代表着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产业模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用户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提供商与用户之间建立基于法律制度保障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从这两点上来说,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挑战一:宽带网络建设需要加快
大多数的云计算业务需要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对网络带宽提出了较高的需求,因此云计算的发展依赖于互联网,尤其是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规模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且近几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6月,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使用宽带接入的网民达到3.6亿,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1亿。
虽然中国宽带用户数量巨大,但就渗透率指标来说,仍然只是刚刚接近达到全球的平均水平(7.7%)。据统计,2009年中国宽带接入的渗透率只有7.5%左右,而同期韩国达到32.9%,美国达到28.9%,日本达到24.3%,土耳其和墨西哥的宽带渗透率也达到9%以上。
另外,与用户数量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宽带不宽“的问题依然存在,根据Akamai公司2009年的统计报告,中国的平均上网速度只有857kbps,而同期OECD国家的平均接入带宽则达到了9.2Mbps,之间相差了10倍以上。
由于宽带网络的普及率低,接入速率不高,同时在中国还存在着运营商间网络互联质量差,各地区网络发展水平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地制约了目前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因此,要在中国发展云计算产业,首先必须解决宽带网络发展的问题,这也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一些支持。目前欧美等国家纷纷推出国家级宽带发展战略,但中国尚未推出国家级的宽带发展战略。
挑战二:数据中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基础,无论哪种云计算业务模式,如果希望提供大规模、高可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IT服务,都需要有规模化、节能化的IDC来支持。
反观中国IDC的发展状况,我国数据中心还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能耗高、服务水平低仍是显著的特点。
2009年中国IDC市场规模为63.9亿元人民币,在亚太IDC市场中仅占5%的份额,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与中国全球第一的网民规模极不适应。总体上说,目前国内IDC行业从规模上来看呈倒金字塔型,规范的大型IDC数量很少,400平米以下的小型IDC占到90%左右,但承担了中国90%以上的网站。
在数据中心市场中,基础电信运营商占据市场份额60%以上,但宣称的平均能耗效率(PUE)仅在2.2-3.0之间,远远低于国际上1.1~1.5的PUE水平。
另外,中国的IDC大多数仍停留在只提供机架出租这类基本业务的水平,IDC的盈利更多是依靠出租网络带宽,而非依靠更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远没有达到成为云计算平台提供者的要求。
因此,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企业所有的IDC还是面向公众服务的数据中心在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上有所突破。
挑战三:IT从产品到服务的过渡远未到位
当前,中国整个IT环境还处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依靠专业服务的“商品经济“过渡的初期,一些运营商、互联网提供商希望通过云计算技术与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以开拓这个新的潜在市场,但由于目前在构建云平台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这种努力面临着种种障碍。
首先,对于希望建设云计算平台的服务提供商来说,目前市场上的IT产品,如服务器、存储产品、交换设备等,大多是面向普通用户的传统产品类型,在产品形态、设计理念等方面无法满足构建云平台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互联网提供商选择了自行开发或定制云平台所需的各类设备,但对于大多数的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还是更加希望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
其次,云计算相关的运营、支撑、维护系统不完善。云计算是一种面向公众提供的服务,因此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运维系统,来提供系统配置、维护、管理,以及计费、审计等功能。但目前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如一些虚拟机管理系统)大多只是面向企业内部使用的私有云,无法满足公有云的复杂的运维需求。
另外,云计算标准化的滞后也阻碍了云平台的建设。对于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很自然地希望能够集成多个厂家的设备提供服务,以避免服务商锁定的问题。但目前由于云计算涉及的接口、管理等标准远未成熟,因此各厂家的设备与平台难以实现互联及集成,使云服务的提供商陷入了暂缓提供服务或客户被服务商锁定的两难境地。
挑战四:用户市场尚需培育
中国有4200万中小企业,且目前大多数信息化水平很低,因此云计算服务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有潜力并不代表市场会自发的实现发展,还需要从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和市场规范化两个角度去为这个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使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的IT系统构建理念实现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的转变,需要改变用户“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而要使一些国有企业或政府部门能够真正接受云计算服务,还需要从财务制度、审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实现相应的改变。
云计算服务需要用户将数据、业务托管或存放在业务提供商的基础设施之中,前提条件就是提供商与用户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种信任或信托关系可能可以与金融等传统服务行业相类比,依赖于基于法律与监管体系之上的市场规范化。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急需完善关于用户数据及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从法律角度建立云计算及其他网络业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在行业监管上,对云服务提供商实行资质认证等有效的行业监管,从制度上和技术手段上规范云服务提供商的资质与行为。
三、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国际合作
中国产业界始终抱着开放的心态来发展云计算。中国的地方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通过国内和国际各种平台,与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云计算领军者开展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和标准化合作。
(一)云计算国际合作——产业合作
中国云计算产业层面的国际合作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建立云计算中心、外商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公共云计算平台,以及中国企业采购外方设备建设云计算平台等三种模式。2008年,IBM公司在无锡出资5000万元建立“太湖云计算中心“,该项目是IBM公司“云计算“技术在全球最先投入商业运营的项目之一,也是中国首个“云计算中心“。2008 年11月,由苏州工业园区政府与微软公司合作建设的中国第一个SaaS服务平台宣布开通,向园区中小企业提供SaaS服务。中国电信上海公司采用美国EMC公司的提供技术方案和设备搭建“e云“系统,基于该系统的云存储服务于2009年9月正式上线。上述这些成功案例仅仅是中国云计算国际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还将创造出更多成功的合作模式。
(二)云计算国际合作——产业联盟与论坛
国内外云计算核心企业也在通过联盟和论坛等平台开展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目前已经成立了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武汉云计算产业联盟等组织。在这些组织当中,国际上的云计算核心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一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30多家主要云计算厂商,就云服务发展面临的安全、监管、标准化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多次深入地交流与合作,从解决云服务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入手,积极推动云服务在中国的发展。
(三)云计算国际合作——标准化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及研究单位积极参加云计算国际标准化活动,在ITU-T、IETF、CSA、DMTF、The Open Group等国际舞台上与国际产业界开展了紧密的标准化合作,推动国内云计算技术站到国际技术与标准的前沿,为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全面解析光缆型号
全面解析光缆型号
示例:
■ 光缆型号的构成
光缆型号由光缆型式的代号和规格的代号构成,中间用一空格隔开。
■ 型式代号
光缆的型式由五个部分组成,如下所示。各部分均用代号表示。
1 分类的代号
GY —- 通信用室(野)外光缆
2 加强构件的代号
(无符号) —- 金属加强构件
F —- 非金属加强构件
3 结构特征的代号
D —- 光纤带状结构
(无符号) —- 光纤松套被覆结构
J —- 光纤紧套被覆结构
(无符号) —- 层绞结构
G —- 骨架槽结构
X —- 缆中心管(被覆)结构
T —- 油膏填写充式结构
(无符号) —- 干式阻水结构
E —- 护层椭圆截面
C —- 自承式结构
B —- 扁平形状
Z —- 阻燃结构
4 护层的代号
Y —- 聚乙烯护套
V—-聚氯乙烯护套
A—-铝—聚乙烯粘结构护套(简称A护套)
S—-钢—聚乙烯粘结构护套(简称S护套)
W—-夹带平行钢丝的钢—聚乙烯粘结构护套(简称W护套)
5 外护层的代号
■ 规格代号
光缆的规格由光纤规格和导电芯线的有关规格组成,光纤和导电芯线规格之间用“+”号隔开。
(1) 光纤规格:光纤规格是由光纤数和光纤类别代号组成。光纤数用光缆中同一类别光纤的实际有效数目的数字表示。也可用光纤带(管)数和每带(管)光纤数为基础的计算加圆括号来表示。
光纤类别的代号
(2) 导电芯线规格:导电芯线规格的构成符合有关电缆标准中铜导电芯线构成的规定。
GYFTY04 24B1
代号构成说明:松套层绞填充式、非金属中心加强件、聚乙稀护套加覆防白蚁的尼龙层的通信用室外光缆,包含24根B1.1类单模光纤。
直埋光缆(GYTA53型)
产品描述
GYTA53(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结护套、纵包皱纹钢带铠装、聚乙烯套通信用室外光缆)光缆的结构是将单模或多模光纤套入由高模量的塑料做成的内填充防水化合物松套管中。缆芯的中心是一根金属加强芯,对于某些芯数的光缆来说,金属加强芯外还挤包一层聚乙烯(PE)。松套管(和填充绳)围绕中心加强芯绞合成紧凑和圆形的缆芯,缆芯内的缝隙充以阻水化合物。涂塑铝带纵包后挤一层聚乙烯内护套,双面涂塑钢带纵包后挤制成聚乙烯外护套成缆。
产品特点
●精确控制光纤的余长保证了光缆具有很好的抗拉性能和温度特性
●PBT松套管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水解性能,管内充以特种油膏,对光纤进行保护
●具有优良的抗压性
●光滑的外护套使光缆在安装中可以有更小的摩擦系数
●PE护套具有良好的抗太阳辐射性能
●采用下列措施来确保光缆的防水性能:
松套管内填充特种防水化合物
完全缆芯填充
涂塑铝带、钢带防潮层
产品应用
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快速发展,诸如多媒体、国际互联网和视频会议等需要更高传输速率的各种业务促使光缆成为了最基本的传输媒质。我们的光缆采用标准的和非零色散的单模光纤,能够高速运行诸如SDH/SONET、ATM等传输模式以及像WDM、DWDM等多波长传输系统。优越的松套层绞结构设计和优质的材料,使我们的光纤可以获得全方位的保护,以抵抗恶劣的气候与环境。尤其适合城市骨干传输网络和用户接入网络的使用。
敷设方式
光缆用于直埋敷设
技术参数
GYTA光缆
产品名称:光缆
产品型号:GYTA/GYTS-4B1
产品用途:架空,管道铺设
产品描述:
GYTA光缆的结构是将单模或多模光纤套入由高模量的塑料做成的松套管中,套管内填充阻水化合物。
缆芯的中心是一根金属加强芯,对于某些芯数的光缆来说,金属加强芯外还需挤上一层聚乙烯,松套管(和填充绳)围绕中心加强芯绞合成紧凑和圆形的缆芯,缆芯内的缝隙充以阻水填充物。涂塑铝带(APL)纵包后聚乙烯外护套成缆。
产品特点:
精确控制光纤的余长保证了光缆具有很好的抗拉性能和温度特性
松套管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耐水解性能和较高的强度,管内充以特种油膏,对光纤进行了关键性保护
PE护套具有很好的抗紫外辐射性能及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采用下列措施来确保光缆的防水性能
单根钢丝中心加强件
松套管内填充特种纤膏
100%缆芯填充
双面涂塑铝带(APL)提高光缆的防透潮能力
良好的阻水材料防止光缆纵向渗水
全面解读光纤光栅技术及市场发展
全面解读光纤光栅技术及市场发展
国内的光纤光缆行业从2000年以来经历了如下过程:2000年初,主要厂商从事最低端的光缆制造,光纤以国外进口为主;2003年开始对国外光纤进口提出反倾销,国内厂商利用此契机,由光缆生产延伸至光纤生产,而光棒仍然以进口为主,此阶段的竞争关键为光纤生产;随着国内光纤光缆生产企业对光棒研发、生产投入的加大,国内光棒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以光纤为竞争关键要素的阶段已演进至以光棒为竞争关键要素的阶段,未来光纤光缆行业竞争的成败将以光棒生产的成熟度为主。光棒是整个光纤光缆产业链最开始的工序,也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光棒占到光纤成本的65%-70%。长飞、亨通光电、富通集团、烽火通信和中天科技等企业纷纷自行研发或与外商合作,提高光纤预制棒的产能,以减少对进口光棒的依赖。主流光纤厂商在未来几年预计将出现分化,光棒技术成熟者将抢占龙头地位。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重点支持下,特别是国家科技部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和“863”光电子新材料研究计划中,安排了光纤预制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内光纤企业积极迎接挑战、踊跃投入,各相关行业协会大力促进,加快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开发步伐。在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引领下,民族光纤的自主创新研究显著增强,我国的预制棒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与设备研究及产业化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造工艺从MCVD与PCVD,发展到OVD与VAD技术,光棒制造能力从2家发展到4家,国内光纤制造商的单模光纤年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芯公里的企业迅猛增加到4家,我国已经发展称为名符其实的光纤制造第一大国。
虽然,我国常规单模产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进步。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常规单模光纤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现实的环境更是加速了民族光纤产业的竞争,价格迅速下滑,产能将再度出现供大于求的窘境。
光纤光栅在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
随着光纤激光器、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其他光纤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特种光纤及其相关光纤器件不断出现并在研究生产中得到应用,如何处理好这些光纤成为研究生产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另外基于光纤的高功率器件以及对光纤的各种处理技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采用光纤光栅作为光纤激光器的谐振腔消除了腔镜与光纤之间的耦合损耗,很好的实现了激光器的全光纤集成,结构简单且不存在谐振腔的调整问题,极大提高了光纤激光器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光纤光栅进行选频从而获得特定频率的窄线宽激光输出,更适合发展为使用化和产品化的光纤激光器。
2005年IPG光子公司采用输出980nm半导体激光阵列作为抽运源,用光纤溶锥抽运技术和光纤光栅谐振腔技术实现的掺铥双包层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已达150W。2007年,美国Nufem公司也实现了百瓦级全光纤结构的掺铥双包层光纤激光器。
目前,国内光纤激光器制造商采用的特种光纤主要依靠进口,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国内的能量光纤的激光损伤阈值较低;二是光纤的光透过率较国外低;三是国内机械加工精度不够,不能够满足医疗激光即插即用的需求;四是光纤端面处理技术较为落后。随着能量光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壮大,该行业对能量传输光纤及其套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光纤光栅的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目前产品单一,结构趋同,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产品层次较低,技术含量较少,附加值较低,高端产品依靠进口,低端产品价格竞争激烈。因此,我国光纤光缆行业核心企业均在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光纤从单一的G.652向G.657以及向低损耗光纤、特种光纤方向发展。
特种光纤市场仍处蓝海,我国特种光纤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在某些领域甚至还被禁售。从区域市场而言,北美、西欧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特种光纤市场,未来5年,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还将迎来特种光纤这一市场的快速发展。
2012—2018年全球光纤激光器掺镱光纤市场规模(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OFweek行业研究中心
2012—2018年全球光纤激光器光栅市场规模(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OFweek行业研究中心
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全球光纤激光器对光纤和光栅的市场需求分别为7742万美元和1802万美元,比2013年的6481万美元和1494万美元对分别增长了19.46%和20.62%。